湖南省洞口县水东镇中心学校 422300
摘要: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思想,不同时代就要有不同时代的教育。教育的成败关乎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兴衰。在新形势背景下,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我国的教育模式也顺应着时代潮流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与完善。而在当今教育方式实施推进的整个系统规划中,家校共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显而易见,仅靠学校教育早已不能满足当今学生成长的需要。很多新鲜事物的兴起,既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发展的可能,但也带来了很多风险和隐患。因而,在面对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时,更需要家长和学校携起手来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家校共育,新形势,实践思考研究
前言:家庭是学生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受到家庭氛围和家长素养影响渐渐形成自己的性格和三观。而学校和教师的任务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想要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和家长统一教育思想,午饭无缝系统地进行熏陶教育。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教育活动更应该从教室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走进家庭,走进社会。通过各方面的联动合作,搭建起全方位的教育网络,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育效果。
家校共育模式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家庭经济状况存在的客观因素
对于绝大多数家长和家庭来说,为下一代创造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属于头等重要的大事。所以,这些家长有时间有精力去了解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计划,积极自愿地学校相配合,贯彻执行统一的教育计划,提升最终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得不承认的问题就是每个家庭的具体客观情况不同,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条件能够随时与学校沟通配合并认真落实教育计划。
例如有些家庭的经济压力较大,一家人都还挣扎在温饱线上,根本就没有足够的精力来时时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农村地区常见的留守儿童问题。父母和孩子一年到头尚且见不了几次面,日常生活起居都是靠年迈的爷爷奶奶来照顾,能够保证孩子最基本的物质生活就已经很不错了,那还能要求在教育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呢?像这样客观物质条件对家校共育的限制,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对于相关工作的落实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
2.家长对于教育的观念问题
即使到了今天,还是有一些家长认为教育完全是学校的任务,与自己没有关系。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观点,毕竟教育除了提升文化水平之外,还需要提升思想道德素养,这是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的。家长共育最关键一个特点在于,要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无缝衔接,彼此配合,促进教育效果方面的优化。尤其是到了现代,互联网提供平台让学生更早也更多地让学生了解了外面的广阔世界,现在的学生们普遍呈现出早熟、网络性特征明显的特点。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需要面对很多学生,是无法面面俱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这就非常需要家长的配合,需要家长及时关注孩子的动态,帮助孩子分辨什么是正确的或者什么是不良的诱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家长要与老师及时沟通,针对具体的问题共同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当然,在所有工作中最关键的前提就是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扮演好孩子生活中的教师的角色。
三、家校共育的具体实践方式
首先, 学校要把家长纳入到班级的具体管理机制当中。如今,家长和老师的联系方式已经非常多样并且便捷了,通过微信、QQ等通信方式能够随时随地就孩子的具体问题展开沟通。想要最大程度发挥家校共育的效果,需要班级多渠道地为家长了解班级管理制度,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提供机会。要让家长有更多机会去了解校园生活中的孩子,去认识孩子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不同个性特点,更加密切的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厘清在家庭教育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其次, 为密切亲子交流提供平台。有些家庭的教育方式都是比较传统古板的家庭教育,家长在孩子面前一直保持着作为家长的威严,也少有机会朱东明与孩子谈心,探索孩子的心灵世界。还有一些家长是忙于工作,可能忽略了对孩子思想动态的关注。而学校要做的就是为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提供平台和机会,比如布置一些任务要求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或者组织一些活动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活动,密切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为家校共育的开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最后, 组织家长的培训学习活动,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没有人生来就是一个优秀的教育者,老师如此,家长亦是如此。每个家长的教育文化背景、职业和个性方面都有差异,可能有些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会影响到家校共育的效果。因此,学校需要邀请优秀的教育者或者学校的老师就教育中常见的问题展开培训,积极为家长遇到的教育问题出谋划策。也可以在家长群或者家长会时开展一些专题讨论会,给家长们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结语:家校共育,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三方面默契配合,帮助学生更加快乐健康得成长,取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实践证明,家校共育不仅能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拉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能以另外一种方式帮助教师在教育上获得更多进步,这是一种效果非常显著,非常有活力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1]王素丹,朱磊,赵冬妮.基于“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微型”学院学生工作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技风,2017(24):32-33.
[2]张周.新时代高品质教育视域下家校协同共育实践路径初探[J].教育科学论坛,2020,No.511,41-46.
[3]严成芳.灰度教育:家校共育的新样态——试论“妥协、宽容、开放”共育模式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No.704,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