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园林学校,北京 102488
摘要: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将原有“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规划”课整合为“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一门课程。本文对该课程“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两部分内容在实现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在关系进行探讨,以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该门课程内容融会贯通,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心理健康;职业生涯
2020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原有“心理健康”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与“职业生涯规划”课整合为“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并对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做了规定。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是“德育课”体系下相互独立的两门课程,虽然其总体目标一致,但在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还是存在很大差异。“新课标”体系下,将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只是将两部分内容简单的叠加,而是要将两部分内容充分融会贯通,深入分析其内在关系,以实现该门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本文将以“新课标”为基础,对“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两部分内容在实现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在关系进行探讨。
一、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的关系
(一)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的内涵
1、心理健康的内涵
关于心理健康,国内外和不同研究者给出了各种不同表述的定义,在这里不一一列举。虽然定义的表述不同,但都指向了人的智力、人格、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一种正常状态。具体什么是“正常状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的十条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这十条标准,将作为下文探讨的基础。
2、职业生涯的内涵
根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定义:所谓职业生涯,是指人的一生中的职业历程。可分为“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两个方面: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种职业时的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外职业生涯是指从事职业时的工作单位、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职务与职称、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
(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的关系
1、职业生涯体现心理健康
从心理健康的内涵看,它包含了人的一生中以个人为核心的所有内化和外化的特征,而职业生涯是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也是主要过程。心理健康十条标准中的每一条,都可以在职业生涯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人的一部分心理特征会在职业生涯中形成或改变,人的大部分心理特征也是在职业生涯中得以发展和表现的。
2、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相互作用
从职业生涯的内涵看,“内职业生涯”是人的内在心理因素,即所谓“内因”,而“外职业生涯”又是对心理因素构成影响的外在环境因素,即“外因”。根据哲学上内外因关系的原理可知,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外因相互作用,所以,心理因素和工作环境共同影响者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一生的发展。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一)核心素养的要求
“新课标”对思政课提出了五个学科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其中,塑造健全人格和培养职业精神是“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主要任务,分别对应“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两部分内容。
职业精神,主要表现为具有积极劳动态度和良好劳动习惯,具有正确职业理想、科学职业观念、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具备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并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
健全人格,主要表现为具有积极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能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做到自立自强、坚韧乐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二)职业精神与健全人格的关系
从“新课标”中对两个核心素养的描述可以看出,职业精神与健全人格是存在内在关系的。
1、健全人格是职业精神的基础
健全人格体现了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和意识倾向,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基础。具有健全人格,才能正确对待自我、他人和社会,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学生培养“职业精神”素养中“正确职业理想、科学职业观念、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的实现;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立符合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的积极生活目标,“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并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培养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有助于他们学会竞争与合作,培养职业兴趣,树立正确职业理想。
2、职业精神是健全人格的体现
一个具有职业精神的人,能够理解正确的职业理想对国家以及人生发展的作用,懂得职业道德对职业发展和人生成长的意义,这是“理性平和”的体现;能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就业观,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意识,这是“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的体现;具有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信念,这是“自立自强”的体现;能够正确处理人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升职业水平,这是“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坚韧乐观”的体现。
三、课程教学目标的关系
“新课标”中对于“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目标做了如下表述:
阐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生活、学习、成长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培育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上述课程教学目标,将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两部分内容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了上文所阐述的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健全人格与职业精神之间的内在关系,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因此不再重复赘述。
四、课程内容的关系
(一)课程内容安排
“新课标”将“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的课程内容分为了六个部分,分别是:
1、时代导航,生涯逐梦。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是实现人生梦想的客观环境,领会新时代为个人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对个人素养提出了新要求,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职业理想;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懂得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也是促进个人成长的过程。
2、认识自我,健康成长。学会从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中,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明确正确认识自我对于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正确认识职业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直面困难和挫折,掌握抗挫折方法,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提高抗耐力;了解尊重个体生理即心理特点差异的重要性,掌握青春期的性心理知识,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辨析情绪的基本特征和成因,掌握合理的情绪调节方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做理性平和、自信乐观的人。
3、立足专业,谋划发展。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及演变趋势,明确职业岗位对从业者心理素质和知识技能的要求,理解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根据主客观条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提升职业素养的方法,奠定职业生涯发展基础。
4、和谐交往,快乐生活。理解父母、尊重长辈,感悟亲情对自我健康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作用,珍惜亲情,学会感恩;理解良好师生、师徒关系对个人学习、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了解师生、师徒关系中存在的主要冲突及其表现,学会正确处理实施、师徒关系;掌握同学、同伴交往的正确方式,理解和谐相处和团队合作对于学习、生活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
5、学会学习,终身受益。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时间管理,善于利用闲暇时间,培养多种兴趣;理解学习方法对提高学习效率和技术技能的意义,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理解社会发展对学习提出的新要求,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6、规划生涯,放飞理想。了解中职学生的就业优势,掌握应对职业发展中心理冲突的方法,增强职业适应性,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执行力;了解职业生涯发展评价要素,明确职业生涯规划评价标准,学会评价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调整事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把握职业生涯规划调整的时机,持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二)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
从课程内容安排上看,第1、3、6部分内容为职业生涯,第2、4、5部分内容为心理健康。若具体分析各部分内容,则可以看出课程内容的整体结构,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
课程六部分内容,以促进学生职业发展为主线,以“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了三大部分。
1、两个“总”
“时代导航,生涯逐梦”,主要内容是讲解什么是职业生涯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是本课程的开篇。只有明确了职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和意义,才能更好的学习下面的内容。这是第一个“总”。
“规划生涯,放飞理想”,讲解如何在全面了解职业、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我的发展,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部分内容,既是对课程整体内容的总结与应用,又是对将来学生们真正开始职业生涯后的展望,是第二个“总”。
2、四个“分”
在两个“总”之间的四个部分的内容,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必须掌握的具体内容。
“认识自我,健康成长”,立足于从心理健康的角度,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各方面的心理特征,并以心理健康的标准为对照,调整、改善自己。职业生涯的主体是人,人自身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
“立足专业,谋划发展”这部分内容,旨在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及专业面向的职业群对从业者的要求进行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对照上一部分对自己的认识,可以找出差距和今后的努力方向,为自身的提高和发展打下基础。
“和谐交往,快乐生活”,是要让学生学会处理与父母、师长、同学、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学会团队合作,增强团队意识。其中,与父母、朋友间的关系,可以贯穿学生整个人生发展;而与师长、同学间的关系,以及团队合作,在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会变为与领导和同事之间的关系,有很强的迁移性。
“学会学习,终身受益”,是让学生在掌握具体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具体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偏重于心理,终身学习的意识偏向于职业生涯。这部分内容,要通过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学生自觉形成不断学习的观念。
五、教学方法的运用
基于以上分析的“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两部分内容的内在关系,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也要适应两部分内容的融合,有助于完成课程的整体目标。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是学生当前的状态,职业生涯是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是和学生自身紧密联系的。如果只进行知识性的传授,只流于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表面形式,是不能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的。所以,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要多运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沉浸于情境之中,使课程内容从知识点变为内心感受,才能提升教学效果。
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是创设情境、角色扮演,也可以是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进行实地考察;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人物事件,在合理的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下,也可以成为很好的体验式教学素材。
(二)注意“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的融合
该课程两部分内容在各个方面都是有机融合的,所以运用教学方法时,也要有意识的将两部分联系起来。比如,案例的选择,可以选择因为心理原因促进了职业发展的正面案例,也可以选择由于心理问题导致职业生涯失败的反面案例;讲具体内容,如气质类型、性格特点时,也要联系到学生的这种气质和性格,更适应哪种职业等等。总之,两部分内容的内在关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综上所述,整合后的“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教学内容不只是德育课大纲体系下“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的内容简单的叠加,而是有机的将两个模块的内容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职业生涯需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为职业生涯服务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在关系。教师要不断体会和挖掘这种内在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将两部分内容融会贯通,有效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