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 福建 龙岩 364000
摘要:本文立足于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实践,以导学案的恰当运用所发挥出的突出价值为切入点,围绕依托导学案所开展的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有效教学这一主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导学案;化学反应原理
导学案是指教师从所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编制包含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等众多版块的一项完整学习活动方案。身为一名高中化学基层教师,我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意识到了导学案的益处及价值,并将其合理运用到了自身的教学活动之中,学生们给予的反馈良好,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也得以轻松落实到实处。以下,我仅结合自身教育实践经验针对依托导学案所开展的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发表个人认识与看法。
1 恰当运用导学案,让预习变得有据可循
预习是学生们学习化学反应原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以往的预习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们直接为学生们布置下去“同学们,课下提前预习下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此外,便很少再会对学生们的预习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们不知道该怎么预习,不知道该预习什么,其预习的质量之差不难想象。但是,有了导学案,我们的学生们的课前预习便变得有据可循、有理可依,进而大大提升其课前预习的效益及其质量。
例如,在学习“盖斯定律”这一化学反应原理相关知识时,我便为学生们精心编订了一份导学案,其包含有盖斯定律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的情景、学习的方法、方法总结、相应的练习题,等等。有了这一份详尽的导学案在手,我们的学生们关于“高斯定理”的课前预习不再是茫然的,相反是有着清晰的预习计划与步骤的,另外,相配套的练习题也让我们的学生们可以借机检验自身的预习效果。如此一来,我们高中学生们关于“盖斯定律”的预习效率便得到了极大的保障。恰当运用导学案所发挥出的价值显而易见。
2 恰当运用导学案,让学生课上学习更有重点
高中阶段学生们的学习压力繁重,课堂学习时间更是非常之珍贵。为此,我们高中化学教师应当引导我们的学生们学会抓重点,集中课堂时间在化学反应原理重难点知识的学习与突破上。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们才能利用好时间,更高效率地掌握所要学习的化学反应原理相关知识,其化学核心素养发展与锻炼的目标也才才能更好地落实到实处。恰当运用导学案,无疑可以很好地达成上述预期教育目标,即让我们高中学生们的课上学习更有重点与针对性。
例如,在教学“化学反应速率”这一化学反应原理相关知识时,我提前为学生们制定了一份导学案,鼓励我们的学生们提前在课下进行预习,这样一来,学生们通过依托于导学案所开展的课前预习便能对一些较为基础与简单的内容实现轻松突破,诸如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表示方法、计算公式、影响因素等等。也正是有了这一良好的基础在前,我们的学生门在化学课堂上也便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集中突破之前预习中未能掌握的知识点。像“外因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变化规律”涉及的情况较多,学生们理解与掌握起来难度较大,为此,便可以在我们的高中化学课堂上跟随教师的正常节奏与带领集中进行学习。可以说,恰当运用导学案让我们学生们在课上的化学学习更有重点、更有针对性,而这显然为他们实现高效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恰当运用导学案,让教师始终在探索的路上
在以往的高中化学教育实践中,不少高中化学教师认为只要将教材上的内容讲解给学生们就可以了,无需进行过多的自我学习。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理念。作为面向学生们“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我们应当始终行进在前进与探索的路上。须知,要想传授给学生们一杯水,我们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的知识储量。值得庆幸的是,在运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我们的高中化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发现,而这都转化成了他们不断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我自身的高中化学导学案运用实践来看,我需要思考与探索如何将一个个化学教材上的知识点转化为一份份完整的导学案,需要分析与研究学生们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我们高中化学教师应当引导我们的学生们如何克服这些问题,需要探究学生们使用导学案转化为化学知识及其化学素养的效果如何,其暴露出了哪些不足,急需改进与完善,等等。如此一来,我便需要对我们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相关知识进行认真的分析,需要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仔细剖析,更需要对导学案的编制进行全面而客观的综合评判,这都促进了我自身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自身化学教育水平及其素养也得以有效的提升与发展。这便是恰当运用导学案带给我们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变化。
总而言之,我们高中化学教师一定要立足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导学案,让我们的学生们在导学案的推动下更高质量地学习化学知识、切实建构起化学学科素养与能力。如此,依托导学案所开展的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学才是优质而高效的。
参考文献:
[1]唐清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导学案"教学模式研究[J].高考,2019(18):29-29.
[2]孙雪梅.高中化学导学案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码设计,2019(14):15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