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利川市第二民族实验小学
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物,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时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同时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一、体验生活,注重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原因是对生活缺乏观察,这很值得我们今日的为“作文而作文者学习”。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要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全景式扫描自己的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即使是平淡的生活,也蕴含着丰富的素材。这就要求学生时刻保持一种关注生活的态度,善于发现生活中值得记录、值得表达的素材,无形之中,也帮助他们建立起充实的写作素材库,“写什么”的问题就慢慢不是问题了。
“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作者只有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笔端才会淌出源源清流。感受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活动。感受是写作的开端,写文章往往是从感受开始的,心有所感才能行之于文。如果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景没有或缺乏强烈而深刻的感受,则很难引起写作的冲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环境、寻找素材,直至落笔成文,无形中,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不断增强,每日始终保持在一种饱满积极的习作状态中。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叶老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教师一要多引导,二要多提醒。比如要写周围熟悉的人,首先要选定目标,注意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征?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类似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提醒。有很多观察体会,很多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一不留神就会溜走。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事物,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教师要注意引导,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形成动笔写的习惯。
二、不要忽略模仿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矛盾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说过,文艺必止于创造,却必始于模仿。现在有些教师害怕模仿有害于作文个性化,对模仿避之唯恐不及,殊不知没有模仿,何来作文个性化?何来作文的创新?
大家知道,学习写作就得把握写作的规矩法度。怎么把握?通常是从范文中把握。这就需要模仿。古人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经验之谈。教学中我经常挑选学生作文中好的句子、段落、文章,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再说一说,在读和说的过程中共同学习进步。其次把从其它报刊杂志或作文书上看到的好文章收集起来,经常利用晨读的时间念给学生们听或让学生读精选的范文,揣摩每篇的命题、用词、造句、分段和布局,熟练成诵,化为自己的血肉,下笔写作时就像写字帖那样模仿范文,由有意到无意,习惯成自然。在模仿中掌握一些规范的规则习作的方法、技术和手段,学习正确地用词造句、合理地描述事情的经过、生动记录活动现场、恰当地谋篇布局等规则。模仿到家了,再综合各家之长,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有所进步,有所创造,直到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不过教学中要防止学生对范文过于亦步亦趋的模仿,变成邯郸学步,丧失了自我是不可取的。为了避免这种弊端,作文时引导学生始终坚持以自我为主,坚持言自我之志,坚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搭建写话的平台,充分利用课后小练笔和片段的仿写不断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
三、积累词汇,丰富词汇
阅读是积累,是体验,也是亲近作者的唯一途径。“胸无点墨”,岂能下笔成文?因此我常要求学生把课本上要求背诵的内容背下来,不要求背的优美句段自主背诵并摘抄在笔记本上。在欣赏课外优秀习作时,好词佳句和好的段落也要求学生圈一圈、画一画、评一评、抄一抄。广泛的阅读是积累词汇的重要途径和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陶冶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语言。润物无声,只有广泛阅读,学生才能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才能下笔如泉涌。故要求学生每天至少阅读一篇文章,并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依自己的兴趣,采用摘抄式、提要式、续写式等。每周一期手抄报,让学生抄写优美的四字词语、歇后语、谚语、名言警句、古诗词、优美的作文开头和结尾以及片段等,这样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便可把头脑中积累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
四、还要在“作文之后”多下点功夫(注重作文的修改与讲评)
孩子学写作文必须让其大量阅读,写好之后要多读,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的过程就是修正思想的过程。久而久之,自然会写作文了。对于还不会写作的孩子我一般采用面批的形式,让孩子坐在自己身边,边读边改,和孩子一起讨论为什么这里不能用这个词、这句话。孩子在看和说的过程中,渐渐明白了这个地方为什么不能用这个词、这句话,这个地方换成一句什么话更好,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学会文章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经常这样作文水平能得到迅猛提高。其次,就是采用学生互批互改的形式,每次习作后,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和其他同学交换批改,每个学生每节课批改三篇作文。批改前首先给出批阅作文的方法:先看审题,接着看内容是否符合作文要求,再检查语病和错别字,最后看他的作文中都用了那些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把事物写得具体、生动、形象的。批改后还必须写上评语,发现孩子们批改得很仔细,除了把错别字一一纠正之外,还添加了一些字词,删掉了一些句子。在一些章节、段落和句子下面圈圈点点。作文本上既有眉批还有总评,红字写得密密麻麻,有的评语甚至比作文字数还多。学生们在相互修改中,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和批改的兴趣。通过互评互改,能更多地发现自己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汲取别人的长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这样每个孩子都参与到作文中来,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修改后的作文我每次要求组长收上来,自己再细读,找出文章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讲评,然后引导学生重新修改并誊抄,让学生在体会中悟写,在情感中抒写,在拓展中导写,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让每个学生的潜能、智慧都充分地发挥出来。让作文教学多一些自主自由,少一些约束呆板,小学生作文最终达到因会写、善写而乐写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