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等院校美育实施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9
/ 2

民族高等院校美育实施路径研究

阿米娜·阿山江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摘要:美育在提升各民族学生的素质,促进各民族学生交流、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在党和国家重视下,民族院校的美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领导和教师对美育内涵认识不清、实施美育方式单一等,导致学校美育效果不佳。理论分析认为,应该通过更新美育教育理念、建强美育教师队伍、创新美育教学方式等培养全面发展的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民族高等院校;美育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1]各民族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备力量,加强民族高等院校美育工作不仅能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利于民族地区稳定和国家繁荣富强。

  1. 美育的重要性

(一)美育是完善个人品格的重要途径

美育具有感性、创造性和艺术性等特点,是提升人的道德品质进行的教育。中国古代的孔子十分重视美育,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认为音乐能够锤炼人的心志,使人达到义精仁熟、顺于道德的境界。美育还能够净化人心,使人保持和谐、平静的内心状态。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最早译出美育一词,并把美育纳入教育方针。他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3]他认为美育最主要的作用是能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人的素质,去除功利主义,破除迷信思想。

(二)美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

柏拉图认为音乐可以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性格或生活习惯,并逐渐扩散到人与人,最后影响到法律或国家政治制度。[4]他指出音乐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在幼年时期就树立起符合社会需要的审美观。美育既可以使人养成和谐的心灵和向善的态度,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建设。我国的学者朱光潜曾强调审美和艺术对于国民性的改造作用,他坚信要洗刷人心,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5]可见,美育能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1. 民族高等院校美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缺乏足够的重视

处于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一方面,美育课程往往被文化课程所替代。另一方面,各种艺术考级、比赛、表演等充斥着校园,音体美学习逐渐成为家长、学校、学生追求名利或加分的工具,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偏离了其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本质。同时,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美育内涵没有正确的认识,片面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在教学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未能正确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大多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美育教学都是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纯理论教学模式。[6]民族院校自身特有的美育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教学过程中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利用也不高,再加上,美育教育缺乏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很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未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校的美育教育效果不佳。

、民族高等院校加强美育的必要性

(一)美育能提升学生素质

民族高等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毕业后更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工作,因此,他们也自然承担着维护各民族团结、带领各民族共同发展的使命。持续的进行美育能使各民族学生从关注物质世界的满足转向精神世界、道德境界的追求,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品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通过情感的陶冶,心智的培育、知识的拓展等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可以说,美育具有其他诸育无法替代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美育能促进民族团结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包容和团结,艺术作为美育的一种形式,既是个体的创造者和欣赏者之间通过作品进行的对话,也是作为群体的各民族之间理解与交流的手段。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学生都能够通过艺术的形式,来感受对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引发共鸣。民族高等院校可以通过欣赏各民族的艺术,提高学生维护各民族团结的自觉性,促进各民族学生的交流、交融。

(三)美育能培育爱国精神

加强美育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学素养,给学生带来真实的体验、心灵的触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同时,通过书画、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将道德教育渗透其中,不仅能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民族高等院校加强美育的路径

(一)更新美育教育理念

民族院校中有来自各个民族的优秀学生,他们是建设民族地区的主要力量,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因此,民族高等院校要改变将美学教育等同于艺术教育的狭隘观念,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开设各民族特色的艺术课程、组织各民族节日庆典、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提高学生社会交际能力,为各民族的同学相互交流、交往提供机会;同时,也可以举办各种合唱、舞蹈表演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二)建强美育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要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美、领悟美,最终获得美,并将其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民族高等院校进行美育首先需要一批美学素养较高的教师,在美育过程中能将美学知识的讲解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心灵之美影响学生。同时,各科教师应努力挖掘所教课程中的美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另外,民族院校可以邀请一些有名的音乐家、舞蹈家、画家等来举办讲座或表演,以形成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

(三)创新美育教学方式

学校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的等各种新媒体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现教学内容,结合视觉、听觉的统一,给学生综合的感官体验,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加强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的建设,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观赏国内外的各种影视、音乐、绘画作品,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艺术、绘画作品发布在校园网,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学习。总之,美育应该体现在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体育场馆、教室、宿舍、餐厅的整体布局,以此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艺术特色和民族风格。

(四)充分开发美育资源

各民族文化不仅是本民族的巨大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民族高等院校具有多元文化、民族成分多样化等优势,各个民族的风俗、文化、语言都能作为美育资源,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跳藏族锅庄舞,蒙古族的沙吾尔登等歌舞活动,通过美的言语、行动来培养美的心灵。同时,学校也可以从新媒体中查找更多的美育素材来丰富学校的美育资源库,充实美育课程的内容,或结合各民族文化特色,制作一些视频进行宣传,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也能够加深各民族同学之间的情感,造就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席勒[德];徐恒醇译.《审美书简》[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

[2]王国维:《孔子之美育主义》,源自:《王国维文集》姚淦铭、王燕编,第3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157页.

  1.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源自:《蔡元培全集》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第3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0-61页.

[4]柏拉图著;解东辞译.《理想国》[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年.

[5]朱光潜:《谈美》,源自:《朱光潜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5-6页.

[6]刘鑫:《“互联网+”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美育教育应用技能探索》,贵州民族研究,2019年03期,第215——219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