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花都区新雅街雅瑶小学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切实知道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立足于教材,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为基础,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合适的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在文字、词句、段落、篇章、语法及修辞等方面所蕴含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以课文为例,并配以相同类型的语文知识点的课内外教材,举三反一,让学生多听、多读,多思,融会贯通,概括出语言文字的规律性知识;然后让学生多说,多写(练),举一反三,学会运用语文的规律性知识,从而落实教学目标,促使课堂有效。
【关键词】可操作性强 落实 取舍得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1]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切实知道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立足于教材,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为基础,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合适的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在文字、词句、段落、篇章、语法及修辞等方面所蕴含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以课文为例,并配以相同类型的语文知识点的课内外教材,举三反一,让学生多读,多思,触类旁通,总结出语言文字的规律性知识;然后让学生多说,多写(练),举一反三,学会运用语文的规律性知识,从而落实教学目标,促使课堂有效。
一、设计准确而又详细、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要“以生为本”,落实课标
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我根据教材及一些参考资料把教学目标定好了,再根据我的目标去一一落实就可以了。这样,你会发现,课前没有考虑到本班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没有钻研教材,不去了解新课标中所教学段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与技能,在课堂中,设计的教学目标太高,学生满脸茫然,无所适从,教学目标望而生畏;太低,学生都懂,无所事事,白白浪费了时间,更不用说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甚至高效了。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教师教得苦闷,学生就更无趣了,短短的40分钟,老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学生充满激情的朗读,轰轰烈烈,可课后咨询学生: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想学习经历,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更不用说会运用哪些语言文字了? 再细问,学生说的大都是体会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情感。日积月累,严重地伤害了师生双方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如:学习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授课老师在初读课文环节要求4人小组带着“她指的是谁,我又是指哪个,为什么以她是我的朋友为题”这3个问题去自由朗读课文后,小组讨论解决,可是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一读课文就知道,都无需思考,还有必要进行共同学习讨论么?所以设计这样小组合作纯属多余。
(二)教学目标具备可测性,体现达成度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完成的是设计可检测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学任务完成的根本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但许多的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都习惯性地先参考手上的教学用书、教学案例,不经思考,能用的复制、粘贴,故而大多运用“了解、理解、学习、掌握、感受、体会”等词语,到底需要学生达到什么程度不知道,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无所适从。所以目标不应过于宽泛、模糊,要简明、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更要尽量细化、鲜明,不能过多过大,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挖掘语言训练点,举三反一,举一反三,落实目标
落实如何准确而又详细地描述教学目标之后,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为重要一个环节是的教师要根据所任教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教学内容,挖掘这一节课学生必须掌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也就是说,每节课必须有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及训练,这样学生才学有所获,日积月累,不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段教学目标,挖掘训练点
教师只要认真阅读教材,就会发现人教版教材中除少量课文外都有极为明显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这些都无需老师细想,只要落实训练就可以了。如:五年级下册22课《人物描写一组》,共有3段独立的描写,都运用了描写人物的方法,但却又各有不同。《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是属于典型的动作描写,我们教学中就可以紧紧抓住这个训练点,联系本册教材第五组中《景阳冈》一文中“打虎”的片段描写,让学生找出“单个动作”和“连续动作”的异同后,通过将两个人物的动作进行对比、交换,从而了解人物性格,体会人物动作描写的作用;接着出示课外通过描写人物动作凸显人物性格的例子,让学生加深认识;最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迁移练习:补写“第二次摔跤”。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语文知识点,又学会了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那课堂教学目标就达成了。
整合单元整组课文,挖掘训练点
许多老师在挖掘语文训练点时,都忽略的单元整组课文,都把单元几篇课文进行独立教学。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单元整组课文视为一个整体去阅读、统筹,找出编者的编写意图,挖掘出课文与课文之间内在联系,进行单元整合,挖掘训练点,进行语文能力的单项训练。
就如:五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编排了4篇说明文,分别是《鲸》、《松鼠》、《新型玻璃》和《假如没有灰尘》。学生在第一、二学段中已对说明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能较为熟练地说出什么是说明文以及常用的几种说明文方法,更能说出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所以到了五年级,学习说明文,应该是能在阅读中品味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根据需要选用常用的说明方法介绍生活中的常见事物。
三、懂得取舍,落实一课一得
一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一篇课文的授课时间也不多,有限的教学时间要求教学目标不宜太多,过多了硬咽下去,啥味道都不知;其实,关键的一、两个能让学生学懂、学透、学以致用就很好了。现在很时髦的一种说法:“一课一得”就是指的这一点,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有所收获。一篇课文,内含的教学内容很多,但其中学生不会、需要教师教的内容并不多,而且教学目标过高,教而无果,教学目标过低,循环重复。因而,在选定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囊括所有知识点,应根据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合理的、有所取舍地制定教学目标。
如,五年级上册课文《落花生》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记叙了“我”的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过程。而教材在表达方法上颇具匠心:既详略分明,又以物喻人,同时言辞朴实无华。如果把这些内容都一一落实,那结果往往是都想做,但都做不到,那这样的课堂就变得无效了。时间不允许,那该怎么办呢?细看,“种花生”和“收花生”文字描述既平淡又简单,写尝花生更是一句略略一提:“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但教材却把一家人坐在一起谈论花生时,父亲所说的话写得非常详细。文章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作者欣赏、赞美的是一种如花生一样朴实而有用的品格,所以与此有关的就详写,与此无关的则略写。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始终记着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不是单纯的为了学习文本,朗诵文本而学习,而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学有所获。因此,教师应在授课前设计准确而又详细、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辅以听、说、读、写,从而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1949年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3]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在第七次全国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