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省 资阳市, 641300
中耳炎作为临床上常见的耳部疾病种类,在我国人群中一直有较高的发病几率,主要症状包括耳痛、鼓膜穿孔、流脓和听力下降,儿童发病率高于成年人,生活中许多因素都可导致中耳炎疾病的发生。由于疾病发生时症状不明显,对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质量影响不大,所以容易受到患者的轻视,导致中耳炎疾病的预防工作进行不到位。为了降低中耳炎在人群中的发病几率,应针对中耳炎的预防要点展开研究,提高人们的警惕,避免人们走入疾病的误区。
误区一:无耳痛、流脓症状就不是中耳炎
按照中耳炎疾病发生与进展的速度,将疾病划分成急性与慢性两种,通过疾病特征进行进一步判断,还包括了胆脂瘤型中耳炎、慢性细菌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或分泌性中耳炎几种。其中化脓性中耳炎所表现出的流脓症状最为明显,急性中耳炎多以耳痛为主要表现症状。除这两种类型外,分泌性中耳炎也就是卡他性中耳炎没有流脓症状表现,以患者的耳闷和听力下降感受为主,较少有耳痛和渗出液的情况的发生。当有渗出液症状时,表明患者耳鼻喉部位中的咽鼓管阻塞的中耳鼓室,造成负压,导致渗出液情况的发生,由于这种中耳炎不是细菌性中耳炎,所以耳道流脓症状较为少见,在患者自检以及医院检查中容易被误诊和漏诊。
误区二:耳道流脓就是中耳炎
一部分类型的中耳炎可伴有耳道流脓症状,但并不表明耳道流脓症状就是由中耳炎引起,所以容易形成人们的认知误区,许多人认为,一旦耳部发生的流脓的情况,一定是自身患有中耳炎疾病。但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其他疾病也可导致耳部“出水”流脓情况的发生。例如,外耳道炎疾病可以以耳道“出水”为主要症状表现,如果这类炎症中还包含细菌感染,则“出水”症状严重,有流脓症状表现。但是这类疾病与中耳炎不同,所以在症状方面可以将其细分以及加以辨别,其因素之一包含了外耳道炎发生时,其鼓膜一定是完整的,没有穿孔表现,可以根据这一不同,区分外耳道炎与中耳炎。从外耳道炎疾病的发生来看,致病因素也包含许多方面,比如挖耳过于频繁、糖尿病导致的真菌感染、耳道进水等,临床上以挖耳频繁为外耳道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如果疾病的进展过程中外耳道毛囊炎形成了疖肿,疖肿破溃,是导致耳道流脓的主要原因,在临床检查工作中,可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鉴别外耳道炎与中耳炎。
误区三:耳道流脓时不能手术
我国医疗工作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当前的中耳炎治疗水平已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在过去进行中耳炎的手术治疗时,因技术水平的限制,大多采取药物治疗的保守方法,如果需要进行手术,也要在患者耳部炎症表现降低之后,比如流脓停止3个月以上,才可进行手术,否则会导致患者耳部病灶的再一次复发,疾病的进一步进展甚至可能使患者发生耳部鼓膜穿孔。但是就目前来说,医疗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耳科应用显微技术,中耳炎的治疗工作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了鼓膜成形术,这种手术能够确保对患者病灶和炎症的彻底处理与清除,包括胆脂瘤型中耳炎,也能够通过手术得以彻底根治,所以不再受传统手术弊端的限制,患者耳道流脓时也可进行手术,增强了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降低复发几率。
误区四:中耳炎手术损伤面部神经,容易造成面瘫
一部分患者存在对手术的抵触心理,认为手术等同于较大的创伤,所以形成恐慌。对于中耳炎的手术治疗,有患者认为会损伤面部神经,导致出现面瘫,或者听力下降、中耳炎症状无法得到缓解等,所以许多患者对于中耳炎疾病的治疗观念是以保守治疗为主。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观念,对于一个接受了正规训练的耳科医生来说,术中操作损伤面部神经的几率极低。虽然传统中耳炎手术存在诸多弊端,但是医疗技术在不断发展。现代手术操作从神经表面剥离病灶,虽然可能会引起神经水肿,但是及时的处理不会导致面瘫的发生。但是,这种情况也受到医生操作水平的影响,加之现代医疗技术中,在中耳炎手术治疗方法中应用了显微技术,对面部神经的影响已经达到微乎其微的程度,从数据来看,手术导致患者面部神经的损伤大约为几千分之一,加之受到损伤的患者也可在后续的治疗中得到干预,所以最后,面部神经受到影响导致面瘫的患者概率非常低,没必要引起患者的过度紧张。
误区五:手术治疗的方法能够完全消除耳鸣等症状
大多数中耳炎患者属于慢性中耳炎,疾病的发病时间较长,炎症反复发作,在这种长期的炎症作用之下,患者耳部内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害,并伴有耳鸣症状的出现。这种症状与损害是炎症长期作用的效果,并不能够因为炎症的消失而消失,手术治疗虽然能够对患者耳道病灶与炎症起到较为彻底的清除作用,但是针对因为炎症而产生的内耳系统损伤及其症状,不能够达到消除的效果。伴随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中耳炎鼓室成形手术也能够进行听骨的重建,但是这部分操作,也仅仅能够恢复患者的一部分听力,这部分听力损伤是有鼓膜穿孔导致听骨损害引起,对于感音神经导致的听力下降及耳鸣,没有明显的干预效果。所以,针对一部分患者的耳鸣症状以及听力下降,即便是手术治疗,也不能完全消除,患者手术后仍有耳鸣症状和听力下降情况发生的几率。
误区六:抗生素类药物即可对抗中耳炎
由于中耳炎疾病的发生大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表现出或明显或轻微的症状,一般情况下,当患者发觉自身耳部不适,即采取服用抗生素类消炎药的方式,而当因服药耳部症状消减,患者又停止服药。所以,许多患者存在服用抗生素就能对抗治疗中耳炎的观念。但是,在患者反复服药与停药的过程中,耳道内炎症产生了对抗生素的抗药性,在患者长时间服药的情况下,会自觉出现药物对症状的消减作用减弱,因此,不能有滥用抗生素的习惯,一旦发现中耳炎症状,因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对于抗生素的服用,应确保疗程,如果患者疾病存在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应及时改变治疗方法。这一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中耳炎有不同的效果,如分泌性中耳炎可根据致病因素的不同,进行抗生素药物对抗其诱因的治疗,而对于肿瘤、鼻息肉等导致的中耳炎,应尽快接受手术治疗。
结束语:总而言之,中耳炎疾病以慢性最为常见,容易受到人们的忽视,治疗过程中应避免误区,保持正确的观念,遵从医生的指导用药以及应用正确的治疗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