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项羽之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5
/ 2

读《项羽之死》

冯丽霞

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教研室 453800

摘要:《项羽之死》是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中描写了三个场景: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本文从项王之勇;项王之情;项王之义;项羽之失败;项羽之印记等方面,浅谈读《项羽之死》的感受。

关键词:;项王之情;项王之义;项羽之失败;项羽之印记

历史上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作为败军之将的项羽还是被很多人称为英雄,究其原因,也许可以从《项羽之死》一文中窥见一二。《项羽之死》是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中描写了三个场景: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先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鉴赏。

“东城快战”,项王之勇

作为西楚霸王,项羽最不缺少的是霸气,在本文中,项羽的霸气可以说表现得淋漓尽致。主要体现在东城快战。“快”,痛快,畅快,酣畅淋漓。文中“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写出了项羽无人能挡的气势,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项羽堪称战神。“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一个“必”字可见项羽极度自信,项羽的自信不是自负,也不是狂妄,后来的结果证明项羽所言非虚。“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在如此敌我悬殊的情况下,项羽仍然不慌不忙,排兵布阵,这就是大将风度。“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遂”字可见其轻而易举,项羽在千军万马之中,取敌首级,易如反掌。“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数里”可见敌将闻风丧胆,也反衬项王之神勇。“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伏,是口服,更是心服,也侧面表现了项羽之勇。

尽管敌军围困万千重,战神项羽仍然左冲右杀,顺利完成溃围、斩将、刈旗的战略目标,为战士们表演了一场精彩的“勇武秀”。东城快战,集中表现了项羽的勇。这两段文字句式上多用短句,大量运用短句,节奏很快,有气势。

“垓下被围”,项王之情

项羽的盖世豪情征服了他手下的兄弟,也征服了我们每一个人。但真正打动我心的,却是他的铁血柔情。听《霸王别姬》,一种悲怆之感悠然而来,前方茫茫无路,后有追兵无数,念虞姬之深情,独怆然而涕下。文中有一首诗,是项羽所作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为了很好地表达这种悲情,歌中用了四个语气词“兮”,朗读时拖长处理,体会他的铁血柔情。

“乌江自刎”,项王之义

项王之勇,可歌;项王之情,可泣;项王之死,则令人愁肠百结。读文章最后一段,明明段首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怎么后来竟然拒绝乌江亭长的好意自刎而死了呢?诚然,虞姬的死让项羽有些心灰意冷,垓下一役更让项羽深感天意不可违,但这些都不是项羽决心一死的根本原因。项羽是什么时候才开始萌生死意的?在听了乌江亭长的一番话之后。乌江亭长的话直接导致项羽改变主意,自刎乌江。第一、它刺伤了项羽的自尊心,“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我项羽要的是雄霸天下,让我偏安一隅,我心何甘?第二、引发了项羽的今昔之感。想我项羽27岁担任盟军统帅,那时,部下将士从我面前经过都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可是今天,我却被刘邦小儿追得落荒而逃,竟然要靠一个小小的亭长的同情和救助,这不是羞辱我项某人吗?第三、激起了项羽内心强烈的负疚感。这一点,项羽本人已说得很清楚,“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而且,船又小,追兵又急,他也不忍心抛弃部下26名将士独自逃生。不苟活,不独生,体现了项羽的义。

一代枭雄项羽就这样化作乌江滚滚浪涛,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宣告结束,刘邦夺得天下。有人说,刘邦因为成功,所以是英雄;项羽因为是英雄,所以失败。

项羽之失败

作为文学赏析人物形象,项羽有情有义有勇,堪称英雄。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呢?项羽失败有没有历史的必然?文中“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乃陷大泽中”,田父是农夫人民的代表,为什么要欺骗他呢?

纵观历史长河,虽然项羽在推翻暴秦的农民起义中以暴风骤雨的声势起了决定性作用。可是在逐鹿中原这场决斗中,项羽却失了民心,他虽然百战百胜,但每攻下一座城就大肆屠杀掳掠,攻下的城池越多屠杀掳掠的越多,百姓就越苦,其行为逼使秦国人民纷纷帮助刘邦反抗他,失了民心终于覆亡了。

另外,他违反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秦始皇取消了分封王国的旧制度,建立起统一的封建大帝国,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进步的。项羽又恢复了分封许多王国的旧制度,让统一帝国又退回到许多王国并立的局面,这是历史的倒退。在用人上,他只信用跟他有特殊关系的人,走的是旧贵族用人唯亲的路,从民间起来的真正有才能的人,像韩信、陈平都是从项羽手下投降到刘邦那里去的。分封诸侯用人唯亲,都是违反历史发展规律的。这是他覆亡的又一个原因。

项羽之印记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乐子弟多才俊,卷地重来未可知”。他认为项羽之所以失败是主观上的原因,项羽年轻气盛在百战中仅一役战败,便轻生于乌江之畔,因气恼和羞辱忘记了“胜败乃兵家常事”和“胜败难以预期”的道理,缺乏坚忍不拔的品质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南宋女诗人李清照《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对项羽宁死不肯过江的做法是肯定的、赞扬的。项羽毕竟是一个光荣失败的英雄,头脑并不糊涂,他深知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不一定会得到预期的结果,于是他选择一条道路-----也是所有失路英雄必然的道路,自刎以谢江东父老。他胸怀大志,不肯屈居人下;他把生死置之度外,敢于拚搏;他性格刚强豪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加上他:“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宿命论观点,注定他不成功,便成仁。

项羽之死,是千百年来政治角逐中所有失败者不幸然而必然的结局。

参考文献:

【1】王玺明.《项羽之死》解读[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1):251-251.

【2】薛林邦.从《项羽之死》看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探究拓展[J].语文天地,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