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阆中师范附小 四川阆中 637400
摘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巧妙设问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灵活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巧设课尾掀起思维和创造的高潮;表达训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等策略培养学生思维。
关键词: 学生 数学 思维 培养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的本质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想获取新知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猴王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把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猴甲1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8块,分给猴乙2块。猴丙更贪,他抢着说:“我要3块,我要3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12块,分给猴丙3块。故事到这里,我提问说:“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猴甲分得多,有的说猴丙分得多,有的说3只猴子分得一样多。到底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呢?我拿出教具(3块大小一样的饼),演示猴子分饼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验证后,得出结论:3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这时我说:“聪明的猴子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揭示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导入新课。
二、巧妙设问——挖掘学生的数学思维潜能
问题是放飞思维和想象的钥匙,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展示梯形模型,再提问学生:“谁能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求知欲。他们听到问题后,于是动起手来,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推导出计算公式。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数学学习兴趣浓了。
三、灵活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一道题,可以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和判断中得到启示:一题可以多变,多变中有不变。例如:甲数是90,乙数是30,甲乙两数的积是多少?教学中,提示学生把已知条件“乙数是30”隐蔽起来,利用它与甲数的间接关系告诉,这样使学生积极动脑得出①乙数比甲数少60;②甲数比乙数多60;③甲乙两数之和是120;④甲数是乙数的3倍;⑤乙数是甲数的 ;⑥甲数比乙数多2倍等。这样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积极性,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又从不同的方面说明问题的实质,使知识的前后联系更加自然,也使学生思维适应多种变化,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巧设课尾——掀起数学思维和创造的高潮
精巧的课尾设计是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因数和倍数”时,下课的铃声快要响了,我没有按部就班地给学生布置作业,而是面对全班40名学生,从容地说:“同学们,快要下课了,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学生齐答“好!”)“这个游戏的名了叫‘动脑筋离课堂’。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学号卡片上的数是它的倍数,你就可以离开教室。走的时候必须先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话,再走出教室。你说的一句话,可以是‘几是几的倍数、几是几的因数’或‘几能被几整除’其中的任意一句。”游戏开始了,教师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2”,学号数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到讲台前,学号4的学生说:“4是2的倍数。”学号6的学生说:“2是6的因数。”学号8的学生说:“8能被2整除。”全班有一半的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说出一句话,得到其余学生的认可后,高兴地走出了教室。接着,我慢慢地拿出另一张卡片 “0.5” ,有3名学生立即站了起来朝讲台走去,走了一半又回到原位。我提问:为什么大家都不走了?学生结合整除应具备的条件说明了理由。我接着又分别出示卡片“3”和“5”,学号数是3和5倍数的学生走出教室。(其实学生们都没有走远,都在门、窗外看着呢)最后剩下1、7、11、13、17、19、23、29、31、37号的学生。这时,我不再出示卡片,而是问学生:“你们怎么不走呢?”学生回答说:“我们的学号数都不是老师拿出的卡片上的数的倍数。”“那么,教师出示哪个数,大家都可以走了?”学生积极地思考后,异口同声地说:“1。”教师出示一个大大的卡片“1” ,10名学生在钤声中欢快地离开了教室。
五、表达训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语言是师生、生生间情感交流、数学思维的工具。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相应地发展学生的语言。一是要努力做到数学语言应用的目的性、科学性、逻辑性、规范性、启发性。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语言特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激活学生思维。而是要要给学生充分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培养学生用确切的、完整的、简练的、清晰的语言来表达思维的结果,做到思维与语言表达的统一。要经常让学生亲自动笔、动口、动手,让学生“手上会做”、“脑中会想”、“嘴上会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不能只要求意思答对就行,还应要求学生把在感知事物过程中所进行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表达清楚,要求说话完整、语言清晰准确,用逻辑性语言表达,力求精炼明了地说明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是多样的。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才能行之有效,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