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Transcad软件的新建项目周边交通组织分析与优化—以杨浦区滨江门户区项目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0
/ 1

基于 Transcad软件的新建项目周边交通组织分析与优化—以杨浦区滨江门户区项目为例

潘红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 200314

摘要:以杨浦区滨江门户区新建项目为例,在分析现有交通组织局限性的基础上,运用实施单向交通组织、畸形交叉口优化等方法对门户区周边路网进行交通组织分析与优化设计。最后选用Transcad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得到相关数据,并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优化性。

关键词:交通组织;Transcad;分析与优化

0引言

在城市的重要道路沿线、交通中心、城市中心附近的建设项目经常会存在城市用地建设与交通环境难以相互协调的情况,由于项目建成后对周边交通影响较大,为最大限度缓解新建项目对周边交通的影响,保障周边正常生活、生产以及项目建设运行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杨浦区滨江门户区项目为例,基于Transcad软件对新建项目周边交通组织进行分析与优化。

1项目概况

杨浦滨江门户区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由通北路、平凉路、大连路、杨树浦路、秦皇岛路、黄浦江围合而成的区域。门户区总用地面积为27.9万平方米,门户区总建筑面积为63.5万平方米,项目集购物中心、酒店和服务式公寓于一体。项目基地周边有内环高架路(快速路)以及大连路、周家嘴路、新建路三条城市主干路,大连路、新建路两条隧道以及杨浦大桥,并有轨道交通4号线、12号线和18号线,交通条件优越。

2交通组织现状

2.1畸形叉口

现状畸形交叉口为五路交叉口,由杨树浦路东段、平凉路、杨树浦路西段、临潼路、秦皇岛路组成。

5e9031668aa3d_html_cbefe50cbeabd01e.png

1畸形交叉口示意图

2.2现状分析

通过现场交通调查,对交叉口延误和服务水平进行分析,,现状交叉口服务水平为F级。杨树浦路西段和平凉路交通量大而进口道较少,加上非机动车专用相位延长了信号周期时间,各进口道延误值均较大,杨树浦路东段进口道排队长度超过入口引道长度,资源配置不合理,需进行改善和调整,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降低延误。

3交通组织设计方案

针对交叉口现存问题,提出以下两个设计方案:

方案1渠化设计方案

根据现状交叉口机动车交通量,可增加杨树浦路东段和平凉路进出口道机动车道数,如图2示。

5e9031668aa3d_html_ca34a7e25e2e918b.png

2交叉口优化后示意图

方案2单向交通设计方案

平凉路与杨树浦路东段实行单向交通,使该五路交叉口演变为两个T型路口,减少冲突点数,同时减小交叉口面积,机动车可更快地驶离交叉口,从而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

5e9031668aa3d_html_f278ba5f6e90943.png

3单向交通设计方案示意图

4方案评价

本方案的评价在调查的实地数据基础上.以Transcad软件为评价工具进行。

4.1形交叉口改善方案评价

通过测算,交叉口渠化设计方案服务水平为C级,单向交通设计方案服务水平为B级,均满足规范要求。两个方案交叉口停车延误值较现状有较大程度的减小,因此两个设计方案均是较合理的改善方案。

推荐采用方案二(单向交通设计方案),理由如下:

1、以现状交叉口交通流量来测算,方案二可达到更好的改善效果,一方面机动车延误降低更大,服务水平提高更多,另一方面交叉口内机动车冲突点数量减少,有利于行车安全。

2、方案二同时有利于大连路/平凉路、大连路/杨树浦路两个交叉口交通状况 的改善。

4、考虑到未来机动车数量的进一步增加,方案二有着更大的容量,可增加进出口道数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4.2通量进行预测

1、生成交通量预测 —新增交通量交通分配预测

通过实地调查得到现状路网交通量,通过门户区建筑体量预测新增交通量,利用Transcad软件进行新增交通量分配,将各方向进出车流分布到路网中。

2、年叠加交通量

2025门户区周边路段及交叉口的总流量为2025背景交通量、项目新增交通量与其它新建设施新增交通量之和。将2025道路流量分配至现状路网,具体路段分配结果如下图所示。

5e9031668aa3d_html_a0bb95e2021008f0.png

4目标年交通量分配图

5结语: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新建项目周边交通组织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最后利用Transcad软件进行方案评价,结合交通管理实际,给出了较为推荐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屠爱华.TransCAD软件在城市交通组织管理方案制定中的应用[J].交通标准化,2005(137):91-94.

[2]瞿忠民.道路交通组织优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李永义.高速公路施工路段交通组织方案设计与评价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