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07
/ 1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管理

段世豪

山东省东明县武胜桥乡人民政府

  摘 要: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村现代化。因此,只有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才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本文拟对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 农业管理 经济管理 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农业信息化建设机制,推动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新思路。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以农业计算机技术应用为标志。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相继开通,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手段和推进我国农业战略性转变的一个重要枢纽。特别是在我国各级政府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农业部门用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投资接近10亿元,各地的农业信息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局域网,设立了相应的农业信息机构,配备了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并配备了必要的上网设备,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市在互联网上有自己的农业网页和独立网站。在农业科技教育、农产品市场等领域已形成了初步的信息采集系统和相对规范的信息采集、报送制度。同时,我国数据库建设水平和数据库技术、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多媒体制作技术和声像媒体技术都得到了迅速提高,其中部分数据库的功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尽管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还很低,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農民信息意识淡薄,农业信息需求不足。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大多数农民信息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和财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自觉性不高,导致农业信息的利用率低下。另一方面,即使一部分农户看到了农产品网上销售的巨大商机,但由于购置计算机成本较高,,造成农业信息需求不足。    2.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 网站布局不合理。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化发展很快,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必要引导,信息服务尚未完全形成。许多省份只建设了区级和部分地市的农业信息网站,还有部分地市、县区一级没有建立网站, 造成信息传输网络不够畅通,存在着“最后一公里”问题。由于许多县乡信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绝大多数的乡镇、村庄、涉农中小企业还与互联网无缘,缺乏现代化沟通手段。信息传输在县一级到最终用户之间形成了“肠梗阻”现象。目前,农业网站中,各级政府主办的网站占有很大比例,约为80%左右,但农业基层站点却数量不多,尤其是乡一级网站。 另一方面,我国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处于研究阶段,其所需配套条件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农产品电子商务目前还难以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3.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低。目前,许多地方农业信息网站对农业信息的采集、传输、贮存、处理标准和网络系统标准等都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垄断信息和行政干预时有发生,缺乏统一规划,给数据共享、信息共享带来困难。同时,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主要宣传本地农业、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真正指导农民生产、销售的农业的信息太少,信息资源难以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不能产生预期的效益,信息化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功能不能有效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得不到有效利用。    4.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仅有的少数农业信息科技人才,大都集中在大城市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市、县级懂农业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较少,乡、村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更是奇缺。大部分农业信息人员网络知识掌握得很少,信息反应灵敏程度低,发布的有效供求信息少,实效性差, 不能及时为农民生产和各级政府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准确、优质的服务。    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采用先进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宽带高速、遍通全国的农业信息广域网络, 建立和健全乡(镇)、村两级信息传播网络, 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农广校、乡镇农业信息站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密切合作,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形成集信息采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使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滞后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彻底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对现有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使农业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以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实用性,满足农业信息化的要求。    2.强化政府的信息化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建设起步阶段的主体是政府,只有政府才能担起提供公共通讯设施,建立农村信息体系,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树立信息意识,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扶持力度。积极建设农业信息网,利用有限的网络资源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和技术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减少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同时,政府在统一规划下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推动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对农业信息产业进行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以促进农业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3.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服务人才。要实现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关键, 因此,要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在大专院校可设立农业信息化专业,加强该类人才的教育,逐步培养造就一大批掌握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利用各种形式加强对现有信息人员进行培训,培养一支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专业队伍,提高他们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能力和采编国际信息的能力和水平,把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成真正为农民、为农业服务的技术平台。    4.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农业信息服务的主要对象应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的农民、商人和涉农企业,他们构成了农业信息的需求者。这部分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一般难以自行在因特网上直接获取所需的信息。因此,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强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对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政府管理部门、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各种专业大户甚至农民进行互联网知识培训和宣传,培育网络信息的中介机构和中间用户,通过这些机构和用户,将因特网上的信息传播到分散的农业生产者或经营者手中,以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5.加大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在发达国家,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已成为第一位,如:美国、英国、日本等。目前在美国农户能够随时进入各种农业网络,获取农业信息和技术。据我国农业部对1000个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农户信息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农村家庭比较相对低。多数农民仍以电视、广播等传统方式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不但信息量小、传播速度慢,而且具有很大的时滞性。因此,我国要加大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成果,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的小康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贾萍.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 [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9).    [2] 周宏仁.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 [J].信息化建设,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