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真教学模式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1-14
/ 2

三真教学模式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初探

刘向民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复旦路小学校 150080

三真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以真问题为起点、真研究为主线、真应用为反馈的大环节推进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开放、自主的研究实践中收获知识、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形成素养。

一、三真教学模式与学科素养的校本化理解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品格(必备品格)是做人的根基,是处理人的关系,包括人与自我的关系(核心是自律),人与他人的关系(核心是尊重与公德),人与事情关系(核心是学习生活中的责任)。

能力(关键能力)是做事的根基,是处理信息的关系,信息的输入(核心是信息读取能力,发现提出问题)、信息的加工(核心是思考能力,研究解决问题),信息的输出(核心是表达与运用能力)。

我们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核心素养的手段和途径。学科素养是在知识与经验的相互转化中生成的,就数学而言,是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的课题研究,三真教学模式,就是在信息的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中。力图研究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科活动为路径,落实核心素养。

二、三真教学模式落实核心素养实施要点

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操作的:第一环节:真问题,基于结构化思维,指向学科知识,把学习的责任和权利还给学生。备课中研究真问题的确立,课堂上研究真问题的呈现形式和时间。有结构的学习才能有效地促成学生核心素养,防止知识和能力的碎片化,促进认知结构化,知识系统化,可以基于思维导图梳理真问题。

首先,喜不喜欢,愿意不愿意判断类,简单地填空类重复性问题,学生即思即答,脱离目标的偏难怪的问题不是真问题。真问题是研究的载体,是学生通往素养彼岸的船。基于课时目标和学生认知能力,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操作,贴近生活直指研究活动的问题。让学生的脑,手、口尽早动起来,学生必须清楚研究目标与任务。长期训练,学生会对问题保持应高度敏感,提升搜集和提取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真研究,基于整体化思维,指向学科活动。学科活动是一个过程,整体化思维,使原生态的学习,从生活经验到学科知识,从操作经验到学科能力的转化,可以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思维训练。这一过程学生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障碍,挫折和挑战,但这是学生学习和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好两件武器,再让他们去应战。第一件,掌握思维和操作方法。教给学生常用的思维方法:分析、综合、比较、分类、转化、类比、推理、归纳等。使学生个体掌握研究常用的操作方法,摆、剪、拼、画、圈、比、量等方法,会记录,观察,发现。第二件,明确研究程序和语言。全班熟记必要的程序:1.个体学习;2.小组交流;3.收集和处理信息阶段,尝试用规范语言、图表记录整理信息。4.汇报。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训练汇报的程序性语言:通过怎样观察,有什么发现,通过怎样实践,得出什么结论,做出什么猜想,通过怎么证明,又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尊重学生原生态思维的基础上,做点拨、梳理、概括,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第三环节,真应用,基于意义化思维,指向实践创新。此环节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有梯度,有针对性的练习。全面开展当堂反馈,注重当堂清。看不出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学生必须要对错误极度敏感,把错误作为资源,教师及时性的引导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具体情况,就能找到努力的方向。在这样的课堂上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可以看得见自己思维的生长,学有用的数学。又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在独立学习和全班交流中,学生有价值感和存在感。

三、三真教学模式下的几种课型框架

1.陈述类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性、概念性和原理性知识。

课例:量的计量课《毫米的认识》

真问题:问题源于需要,引发冲突,

真研究:实践操作,多重认知,丰富表象

真应用:构建体系,应用生活

程序类知识是关于“为什么”或“怎么做”的知识。包括方法性、过程性和操作性知识;

课例:计算课《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真问题:创设情境,引出例题

真研究:尝试运算,探究算理,总结算法

真应用:实践运用,递进训练

3.策略性知识是关于怎么思维和认知”的知识。

课例: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真问题:设置情境,理解题意

真研究:操作体验,感悟归纳,梳理策略

真应用:变化情境,丰富运用

四、三真教学模式下的评课样例

课题组教师依据三真教学模式上了一节研讨课,课后观课组教师给予的是这样的评价。《平均数》一课基本实现三真教学模式下,《统计与概率》领域的课型目标,落实素养如下:

1.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统计思想和方法,培养统计观念和素养。一个具备良好统计素养的人,经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境下做出自己的合理分析、正确判断。统计以外的数学基本上是关于确定性的世界,学生已经很熟悉,而对于用数据看趋势,逐步学习和运用新的统计量(平均数),学生刚开始还会感到别扭,但学生学习统计的过程其实就是从别扭、不习惯到自然、习惯的过程,也是统计观念形成的过程。

2.在真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人数不一样,比较总数不合理了,这样的认知冲突,不仅能很好地建构统计观念,而且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充满了趣味与挑战,运用算、画、想等方式来展示思维过程,对自己的结果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活动性极强并且充满挑战的过程。没有统计的过程,不可能有统计观念的形成。只有在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统计观念。真研究的过程与体验是教学的本真之路。

3.真应用环节,师生能以统计的观念和视角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平均数,体现层次性,沟通不同解题思路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进一步灵活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意识与能力。

本节课做到了,真问题,精选素材,提出问题,感受统计需求;真研究,全程经历,丰富体验,培养统计观念;真应用,合理分析,推断决策,体会统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