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3
/ 3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陈岚

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康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124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导致嘌呤代谢障碍和血清尿酸持续升高,尿酸盐在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以结晶形式沉积所引起的炎症反应。[1]根据该病以关节红、肿、热、痛及反复发作,关节活动不灵活等主要表现,属于中医学“热痹”、“风湿热痹”范畴。

中医早期虽然尚未有“痛风”一名,但从《黄帝内经·素问》专设“痹论篇”,对痹证发病、分类、治疗等作深入阐述,到汉代张仲景提出“历节病”,并对其进行辨证论治,然后到隋代巢元方以“风”命名,在《诸病源候论》里列有风湿痹、风痹、风不仁、风冷、风四肢拘挛不得曲伸等病症;王焘《外台秘要》一书有“白虎病”的说法;无不都包含着对痛风病的诊治论述。直到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出:“痛风,四肢关节走痛是也,他方谓之白虎历节风证”。现代部分学者认为:朱丹溪所言之“痛风”与今之痛风性关节炎同属一病。

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风取凉,或卧地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法以辛热之剂”。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皆由“风湿”、“风血相搏”所致。唐·王焘《外台秘要》:“大多是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致,将摄失理……昼静而夜发,发时彻骨绞痛”。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外由阴寒水湿,湿邪袭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清·喻嘉言《医门法律》中曰:“痛风一名白虎历节风,实则痛痹也”。清·林佩琴《类症治裁》:“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现代中医认为,痛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嗜食膏粱厚味,日久伤脾,或年老脾肾功能失调,并与饮食、劳倦、外感、环境等诱因有关。

1临床证治

近年来,中医治疗痛风有了新的发展,有分期分型治疗、辩证分型治疗、专方验方、内服外敷、针灸治疗等。[4-5]

1.1分期论治

急性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亦是痛风最基本的类型。典型发作一般多起病急骤,有时呈暴发性,多于午夜足痛惊醒,其疼痛性质为刀割、咬噬样,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初次发病时绝大多数仅侵犯单个关节,其中以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常见,偶可同时发生多关节炎,其次为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关节。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和绝经后妇女。缓解期:本期多表现为慢性关节疼痛可伴有局部肿胀。临床可见: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无明显红肿发热,或呈刺痛,固定不移,关节畸形,皮下结节,或皮色不变,或皮色紫暗,或溃破成瘘管,腰膝酸软,舌淡胖或紫暗、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金实教授认为痛风急性期宜疏调通泄,以袪邪为主,一则疏散风邪,一则调理气血,一则清热利湿。常用清热凉血、袪风泄浊法,常用方:生地、丹皮、泽兰、石膏、黄柏、防己、白芷、灵仙、蜈蚣、泽泻、通草、甘草。缓解期宜调理脏腑,流畅气血,泄降湿浊控制病情发展,调节嘌呤代谢,促进尿酸排泄。常用活血通络,利湿泄浊法,常用方:当归、泽兰、黄柏、灵仙、蜈蚣、萆薢、泽泻、通草、甘草、山甲、桃仁。刘友章教授认为痛风急性期多因湿热蕴结所致者,治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一方面减轻湿热瘀毒对机体的损害;另一方面,开启前后二阴,促进毒邪排出,邪去正安,常用四妙散加减。缓解期多见脾虚湿困证,方用四君子汤辩证加减。曲竹秋教授认为急性关节炎期证属中医热痹,治疗上以清热利湿,凉血活血、通络止痛为原则。以四妙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慢性关节炎期辨证属中医久痹,治疗上曲教授以活血通络为主,清热利湿为辅为原则,治疗此期患者,方以桃红四物汤合四妙散加减。

1.2分型论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痛风分为4型。①湿热蕴结型:下肢小关节卒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②瘀热阻滞型: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肌肤色紫暗,按之稍硬,病灶周围或有块瘰硬结,肌肤干燥,皮色暗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③痰浊阻滞型: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漫肿,局部酸麻疼痛,或见“块瘰”硬结不红。伴有目眩,面浮足肿,胸院痞闷。舌胖质黯,苔白腻,脉缓或弦滑;④肝肾阴虚型:病久屡发,关节痛如被杖,局部关节变形,昼轻夜重,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头晕耳鸣,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上述4型可分别考虑用四妙散、凉血四物汤、六安煎、杞菊地黄汤加味治疗。

方策等将本病分为湿热蕴结、淤热阻滞、痰浊阻滞、肝肾阴虚4型,湿热蕴结型用四妙散加减,淤热阻滞型用枝藤汤加减,痰浊阻滞型用涤痰汤加减,肝肾阴虚型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有效率达94.6%。袁全兴

根据经验分为3型:湿热型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四妙勇安汤合三妙丸加味主之;寒湿型以散寒除湿,通络止痛为法,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化裁;痰瘀互阻型治宜消痰软坚、破结开癖,方用大黄虫丸。总有效率100%。苏其贵等根据临床表现分为3型:风湿热痛痹型以祛湿清热、泄浊通络为法,方选清浊通痹汤;湿浊瘀痛痹型治宜利湿泄浊、祛瘀通络,方选祛瘀通络汤加减;脾虚瘀浊型治宜健脾泄浊、祛瘀通络,方用防己黄芪汤加味。总有效率94.74%。

1.3专方治疗

刘再朋教授自拟“痛风定痛汤”,方药组成为:金钱草、海金砂、土茯苓、汉防己、车前子、盐黄柏、福泽泻、肥知母、细生地、生石膏、广地龙、伸筋草等。方中金钱草、海金砂、土茯苓、防己、车前子、盐黄柏、福泽泻清热利湿,排除尿酸;肥知母、细生地、生石膏清热解毒;生石膏主要用于红肿热痛剧烈时;地龙通络止痛。段富津教授依据本病湿热痰瘀之病理,治以清热除湿,化瘀解毒为主,自拟痛风方:苍术、黄柏、薏苡仁、粉防己、羌活、姜黄、赤芍、川牛膝、甘草。张荒生痛风自拟方:生石膏、知母、黄柏、生地、牡丹皮、赤芍、白茅根、忍冬藤、全蝎、桑寄生、滑石、淡竹叶、车前草、灯心草、黄连、甘草。总有效率94.12%。

1.4内外合治

杨祖旺采用内服加味宣痹汤,外用痹痛散按一定比例加工成细末,醋调外敷患处,每日2次。总有效率89.1%。毛毅观察内服痛风宁饮并辨证加减,结合外敷金黄散。治愈率76.67%。

1.5针灸治疗

刘鑫采用温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总有效率95.1%。计秀菊等用寻骨风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总有效率91.2%。周欣针刺治疗痛风,取阿是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1-2ml,取穴大都、太白、内庭、陷谷、三阴交、阳陵泉,皆用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并加用电针;总有效率达94.74%。李岩用火针疗法治疗痛风。

2结语

盖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形体丰腴之人,平素嗜好膏粱厚味,又喜静恶动,致脏气渐衰,脏腑功能失调,尤以脾肾两脏清浊代谢紊乱为主。脾失健运则升清降浊无权,肾乏气化则分清别浊失司,致痰浊湿毒内生,阻滞经络和关节,使气血运行失畅,经脉不通而骨节肿痛。痰浊湿毒郁久而化热,则关节红肿灼热、痛不可近。若遇外邪入侵,或过劳、酗酒、纵欲等诱因,即可反复发作骨节剧痛。若痰浊湿毒结于关节或皮下组织,变生痛风结节,久则瘀腐溃破渗流脂浊。若痰浊湿毒凝滞于骨,骨失精髓滋养,可见骨损或畸形。总之,脾肾功能失常,痰浊湿毒壅塞,气虚血瘀是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关键。病机特点当属本虚(脾肾升清降浊失常)标实(湿热痰浊瘀阻关节)。

中医痛风的治疗,朱丹溪在《格致余论》提出以辛辣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在《丹溪心法》中创用专治痛风上中下通用方,将清热燥湿之二妙散,泻火行水之龙胆、防己,活血祛瘀之桃仁、川芎,燥痰祛风之胆南星、白芷,温阳通络之桂枝、威灵仙,消积和胃之神曲融于一炉,共奏疏风祛寒宣于上,清热利湿泄于下,活血消滞调其中,对我们防治现代医学之痛风提供了启迪。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应根据其自身特殊发病机理,内因发病,病变脏腑在脾肾两脏,其本为脾肾清浊功能失调,其标为关节局部病变,审清标本轻重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临证时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故应辨病与辨证结合,分型论治。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发作疼痛剧烈,起病急骤,治疗当着眼于快速缓解其关节症状。从收集的文献报道发现,中药外治使药力直达病所,见效快速,外治用药包括膏剂、湿敷、药渣外敷及药液外洗等方法,其中以外洗法见效更速,但药效作用时间短,而膏剂外敷作用较长,但见效不如外洗快速。中药外敷常常采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作用的中药通过局部作用达到除湿散瘀化结、消肿止痛的目的,但多因其作用局限仅作为辅助疗法用于缓解病变局部的红、肿、热、痛及关节活动障碍。针灸也常作为独立的治疗手段用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治疗时常用经脉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为主,常用足三里、三阴交、丰隆、阴陵泉、阳陵泉、合谷、曲池等穴。针刺手法以泻法为主,配合刺络刺血、拔罐、灸法、火针、电针及穴位注射等疗法效果更佳。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发作的重要生化基础是高尿酸血症,但高尿酸血症不一定都引起痛风,只有出现尿酸盐沉积形成关节炎症或肾病,肾结石等才称为痛风。近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病率直线上升,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而西医只能对症处理,在治疗上尚缺乏有效的手段。就药物治疗而言,目前急性期常用的秋水仙碱和慢性期使用的别嘌醇等药物副作用明显,有的具有骨髓抑制和损害肝肾功能的作用,且较难控制病情复发。因此,充分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的优势,以中药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痛风正引起人们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周海蓉,周翠英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0,19(10):618

[2]赵书锋,郝贤,王世勇.朱丹溪痛风学说古今论[J].中医药学报,2008,36(1):7

[3]李业伟.痛风的中西医诊治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9):593

[4]张莉梅,李佩臣.痛风性关节炎中医治疗新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0,5(1):16-17

[5]马剑颖.痛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江苏中医药,2002,23(6):40-41

[6]王治世,金实.金实教授痛风性关节炎证治经验初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7):89

[7]侯丽颖,刘静,樊冬梅.刘友章教授治疗痛风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8,40(6):9

[8]王莎莎.曲竹秋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介绍[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3):337

[9]方策,于志强.分型辨治痛风性关节炎112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2):66

[10]袁全兴.辨证治疗痛风病30例[J].陕西中医,2003,24(10):898-899

[11]苏其贵,胡成发.辨证治疗痛风3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11):621

[12]高国宇.刘再朋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理念[J].中国中医药,2004,9(2):22-23

[13]赵书锋,龙旭阳,段富津(指导).段富津教授治疗痛风经验[J].中医药信息,2006,23(1):45

[14]王进军,张荒生(指导).张荒生治疗痛风经验[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1):23

[15]杨祖旺.内外合治痛风性关节炎[J].湖北中医杂志,1998,20(6):35

[16]毛毅.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0例[J].四川中医,2005,23(5):68-69

[17]刘鑫.温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1例[J].中国针灸,2002,20(9):537

[18]计秀菊,刘毅.针药并施缓解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34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0,16(12):15

[19]周欣.针刺治疗痛风38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3,24(12):9

[20]李岩,周震.火针疗法治疗痛风临证举隅[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7):35

[21]王勇,唐新.王志高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J].四川中医,2006,24(1):3

[22]王娟,李进龙.奚九一主任医师治疗痛风特色经验[J].四川中医,2007,25(6):6

[23]范琴书.痛风病机与分期证治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2):74

[24]黄蔚霞.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近况[J].中医文献杂志,2000,1(1):43-44

[25]陶盟.外治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6):18-19

[26]刘一邦,周凤伟.中医快速平衡疗法对痛风病的创新阐释[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5):87

[27]丁炜,许丽清,许爱兰.提高中医药治疗痛风临床疗效的思路[J].江苏中医药,2007,39(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