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爱天门市张港镇初级中学431700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8)01-130-01
创新精神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也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相关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其教学是思维创造活动的教学,它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会真正地产生创新欲望。质疑和好奇最容易激发学生起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设置疑问,无疑会激励学生过各种方法去思考求证,大胆质疑探究。教师应当联系知识点,抓住数学中的热点、活点、趣点,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有趣的地方,通过创造性的活动,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适时采取一些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教学,举办数学竞赛活动……
二、创设学习氛围,形成创新习惯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先培养学生养成创新的习惯,而创新习惯的产生主要途径是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能够大胆的质疑和探究。在学习过程中,环境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思考和探索氛围,使学生能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知识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有在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情况下,启发诱导,深入思考,才有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才有创造能力的形成。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可随意先出一个关于勾股定理的题目,利用学生们手中都有的三角板,让他们计算三角板的斜边长度,让学生先预习,然后探讨。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讨论结果,抓住时机引出勾股定义,并和学生一起探讨怎么来计算,这不仅有利于学习的创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注重开放教学,保护创新愿望
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如果我们再以传统的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活动,势必会挫伤学生的创新意愿。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现代化教学理念为基础,完善为“自学—质疑—探究”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刺激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实践证明,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数学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和丰富内涵性,通过对数学知识体系内容的研析,以问题教学为平台,多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圆的章节时,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平面上一点到圆的最大距离、最小距离分别是6和2,怎么去求圆的直径?教学中通过举一反三,采用多种解法去引发学生质疑探究。
四、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皮亚杰曾经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现代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什么”,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学”。唯有“授之以渔”,学生的思维才会达到辩证的水平,学生的创新精神才会得到发展。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站在观察者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让他们去质疑,一切的创新创造都是来源于质疑,只有产生了问题,才会有解决方式的产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树立辩证思维的教学,多采用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去观察问题解答过程,从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形成问题分析的有效方法和问题解答的有效途径,以此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夯实理论基础,开拓创新精神
理论是创新的基础,如果无法掌握充足的理论知识,那么创新性思维也不可能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实际来引导他们进行理论知识的把握。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的基本规律,才能把这些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系统网络,才能进行系统的深度思维,进而更好地运用和转移。只有了解数学理论的形成过程,才能领悟和掌握数学的基本逻辑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为学生夯实理论基础。
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教给学生创新方法的主阵地。把枯燥死板的学习内容与创造、模仿与创新、理性、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进行问题创设,理论实践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真正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中要实现创新教育,首先教师自己要注重创新,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创新,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教学所付出的劳动才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