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志学,广东药科大学;广东广州;2、张红梅,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东)
【摘要】生命观教育旨在教育和引导学生敬畏生命、护佑生命的尊严,这对于医学生尤其重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生命,正确对待人我生命之间的关系,这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整体提高有积极的意义。将生命观教育贯穿医学生培养过程的始终,是实现这个目的非常好的途径。将生命观教育贯穿医学生培养过程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和系统性原则,这对于培养医学生敬畏生命、提高整体的医学人文精神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命观以人为本系统性敬畏生命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0-0233-02
1、生命观教育的内涵
1.1、生命观教育的内涵
何谓生命?生命从何而来,死后又归何处?这是人类永恒追寻的话题。古今中外对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在医学领域,争论的内容更加深刻和深入。总体而言,生命是肉体和精神的结合体。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孔子讲“未知生,焉知死”,是体现出儒家对现实人生和生命价值的重视。佛教的讲的“众生平等,善待生命,严持净戒,誓不杀生”也是一种典型的生命观。
在人们普遍看来,生命观(outlookonlife)是人们对人类生命的本原、特性、生存状态及对待死亡等的综合观念,是世界观的一种。它既包括了对人类自身生命的认识和态度,也包括了对待他人的认识和态度。从社会历史发展整体角度看,生命观反映个人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各种宗教教义有生命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人生观也都有生命观,只是观点存在分歧。现代生命观是基于现代文明基础上的生命观。比如善待动物、保护生态、敬畏生命、护佑生命、生命个体平等等观点。当然,作为医学专业对生命的看法,比上面一般性的看法还要深入。它包括了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例如:胎儿是否是人的生命?处理残废的新生儿合理合法吗?人工流产是否对生命权的侵犯?如何看待安乐死等等。这些都是医学生的生命观教育的内容。
由于医学生特殊的专业性质,该人群对生命观的认知和行为,将会影响到未来的医患关系及社会文明的程度高低。在今天的生物医学领域里,基因技术、优生优育、人工流产、器官移植、临终关怀与安乐死、严重缺陷新生儿处理等都涉及到生命观。因此对医学生的生命观教育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将生命观教育贯穿医学生培养过程中,重在教育和引导医学生敬畏生命、护佑生命的尊严,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1.2、生命观教育在现有医学生培养模式中的缺失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在应试教育模式的主导下,围绕升学而学习基础知识和理论,忽视了对生命本身的认知和教育,忽视了人本身才是教育的目的的宗旨。大学教育的模式也是如此。大学教育模块分为公共课教育和专业课教育。公共课教育更多的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纲和思想品德修养等课程。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更多的是注重政治倾向和方向性的内容,主要是论证和说明政治正确的问题,同样缺少了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的教育,它并不能涵盖包括生命观教育在内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这不能不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很大的遗感。正是因为这一教育内容的缺乏,导致了大学生生命观普遍的缺乏,轻生自杀、杀害同学等个案时有发生,根本原因在于不能正确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必要性
2.1、生命观教育贯穿医学生培养过程的必要性
由于生命观教育在现有医学生培养模式中的缺失,在现实生活中会造成许多不文明甚至是危害他人的行为表现。因此将生命观教育贯穿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就十分有必要。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培养医学生真正“成人”。“成人”是指成长为全面的独立的人。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知识只是涉及到医学和政治两个方面。这还远远不够全面。作为医学生,将来承担治病救人的重大责任,而治病救人不仅仅是治疗肉体器官,还会涉及到患者及家属的精神等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对待患者,对待患者以什么样的观念出发,就会导致有不同的反应和后果。这需要医学生学习包括生命观在内的医学人文学知识,以将来更好地适应职业角色,为社会服务并实现医生的自我价值。只有在这个意义上讲,医学生才真正“成人”了。
第二弥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的不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思想品德修养和形势政策等课程。这些内容的优点是突出了政治性,帮助学生提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其缺点是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医学生成才还需要以生命观为核心的伦理规范,依法行医的准则和处理医患关系等的知识。尤其是高新医学技术的成就虽然为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它也引发了社会、伦理和人性等方面的问题,这需要医生拥有包括生命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等内的医学人文科学知识。
第三提高医学生对待生命全面的整体的认识。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生,该职业是要承担起救死扶伤的天职。医学的诞生正是人类对生命和健康的追求的结果,医学的根本任务与生命直接相关。提高医学生对待生命重视的程度和提高认识的深度,首先就要全面的整体的认识生命,认识生命观。例如:生命如何定义?胎儿有没有人的权利?生育控制符合医道吗?人工流产是否在毁灭生命?死亡的标准是什么?能否实行安乐死?对临终病人的责任是什么?严重缺陷的新生儿如何处理等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思考,可以帮助医学生真正树立起敬畏生命、护佑生命的观念。
2.2、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原则
2.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主张人是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医学的起源和发展的目的终归是为了患者的生命和健康。而医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医生。“医者,生人之术也”、“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惟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这些经典的名言在提倡把患者的生命利益和健康利益当作从医的根本。在培养医学生的过程中,当然要对此继承和发扬。如何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贯穿生命观教育呢?采用以人为本的原则,把生命观教育,融入到各种个具体课程和教育活动过程的始终,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教育因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和护佑生命等理念融入到医学生的情感和行为方式中去,使受教育者在一种尊重生命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和影响,并逐渐转化为自我认识与行为。
以人为本本身也包括以学生为本。高校和老师要关心医学生的生命,尊重医学生的人格尊严,平等待人。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以身作则,为医学生树立起学习的榜样。特别是要强调、推崇、奉行“平等待人”,因为它将会影响到未来作为一名医生对患者的“平等医疗”的观念形成。因为人的生命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同样重要的。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是医学的“内心道德法则”。
2.2、系统性原则
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专业课程中部分涉及生命观的内容,又包括像生命伦理学、卫生法学等医学人文学课程,还包括在各种具体的教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把生命观教育贯穿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就必须采取系统性的方法,使这些教育内容的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分层次有重点系统性地设置和规划课程及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系统的生命观教育活动当中。
3、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意义
3.1、有利于培养医学生敬畏生命的观念
人有所敬畏才会有所顾忌。敬畏生命就是顾忌生命,既包括敬畏生,也包括敬畏死亡。人的生命既包括生物学生命(humanbiologicallife),还包括了人格生命(humanpersonal)。这是从人的生物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对人的生命进行了颇有意义的探讨和深刻的揭示,为现代人科学地定义人的生命是什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何伦王小玲主编《医学人文学概论》东南大学出版社,P89,2002年9月第一版]敬畏生命就是要敬畏生物学的生命,也要敬畏人格生命。把生命观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培养过程中,核心的理念就是要树立起敬畏生命的观念。因为这是与医学相伴相生的,是医学的一体两面。
教育培养医学生敬畏生命的观念形成,实质上是培养了一个从医的道德底线。有所顾忌才能有所约束。在现实中,有的医生草菅人命或者只把患者当作生物体看待,已经造成了一些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后果。其中一个原因跟这些医生敬畏生命的观念比较淡泊有关。为此,把生命观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培养过程始终,是可以培养和提高医学生敬畏生命的态度和认识,从而为将来从医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3.2、有利于整体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
把生命观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培养过程始终,是把生命观教育当作一个教育的灵魂,把它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当中。单纯的医学科学技术的知识,并不能培养出人类健康发展所需的优秀医生。医学科学如果失去了人文的关怀,会出现于医学技术初衷相反的情形,甚至会出现无人性的医学技术导致种种道德困境。这就需要加强和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它的核心依然是不断地对科学真理和社会正义的追求。它的发展动力在于怀疑和批判;它通过医学所表达的深切的对人类和世界命运的终极关怀,它为一种永恒的信仰和理想去冷静地解读历史对传统的超越,它鼓励人们克服困难并迸发出创造的伟力,以及寻找精神家园的乡愁理念,都说明医学鹤立于各学科之上,有其鲜明的个性和人文属性,这也是医学最值得我们为之献身、最值得我们钟爱的原因。”
把生命观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培养过程,就是要培养医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生命有关的一切,体会到生命从生到死的形态及精神,以改变医学生对生物医学中生命就是生物体的狭隘理解。长期以来,在生物医学模式下培养医学生生,存在许多弊病。例如:医生只重视技术忽视人文关怀;使用生物医学思维模式去解决医学实践中的非医学问题;无法理性地面对越来越多的医疗纠纷和日益棘手的临床非技术事件;遇到两难时无法做出理性的医患双方双赢的行为选择等等。这些问题已经表明医学人文精神是何等的重要!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虽然发挥了技术上巨大的进步作用,但是人文精神却逐渐丢失。生物医学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现实的需要。要彻底改变医学教育模式,肯定是一件长期的工作。但是我们可以从小处着手,从加强医学生生命观的教育开始,逐渐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可以逐步适应现代医学的现实需求。正如美国生命伦理学家佩里格利诺(EdmundD.Pellegrino)所言:“医学居于科学与人文之间,并且非二者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包含了双方的许多特性。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把生命观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培养过程的始终,这是一个改变的开始,也是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