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绩效考核与检验相关问题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疾控绩效考核与检验相关问题的思考

王曙光

王曙光(江苏扬州市邗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25009)

【摘要】随着疾控机构绩效考核制度的逐步推行和普及,其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正在接受实践的验证,本文就绩效实施过程中与检验相关的问题作了些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望能为完善绩效考核的具体环节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绩效考核检验矛盾

绩效考核工作是规范化考核工作的延续和发展,是疾控工作科学化和标准化的新要求。为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评估,卫生部已相续发布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并已进行了修订,现已进入实质运行和考核阶段,笔者作为基层疾控成员在参与过程中发现一些与检验相关的问题,下面就此谈谈个人的几个观点和看法。

一、实验室检验项目开展率和实际工作开展的矛盾

在县级实验室检验项目开展率A类要求的118项中,有关寄生虫类的共19个项目应该根据各地区差异和实际流行状况进行有目的的开展,因为如果当地没有相关病例的发生,有关项目的开展就显得毫无意义;项目:药物敏感试验、阴道毛滴虫等更趋向于临床和妇保的项目在疾控开展相对较少,并不一定要求必需开展;项目:重金属总量(水中),在《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及《饮用天然矿泉水检测方法》GB/T8538中均未见具体参数要求;项目:碳酸盐、重碳酸盐,在《饮用天然矿泉水检测方法》GB/T8538中有此类项目但为辅助项目且并无评价标准;项目:油脂酸败试验,在疾控系统对油脂检测一般用国标《食品卫生理化检验方法》GB/T5009.37-2003中酸价、过氧化值、羰基价等成熟而经典的定量方法;项目:热辐射已被WBGT指数所取代,那该项应如何考核?

二、实验室设备达标率与工作实际需要的矛盾

县级实验室设备达标率要求A类装备的39类61台(件)有部分设备跟不上实际情况的需要,例:千分之一天平,现在大多数实验室都装备了万分之一天平,完全可向下兼用;低温冰箱(-20℃),主要用作病毒类样品的保存(因疾控中心疫苗都是0~4℃存储)而县级涉及的病毒类样品除了HIV有特殊要求外,其于普通冰箱的冷冻功能就能解决,且HIV病毒阳性类样品会及时运送到上级疾控,县级实验室只作为中转机构,一台低温冰箱(-20℃)足以,标准要求三台才达标,很不实用且浪费财力;薄层色谱系统、环境级χ、γ剂量率仪作为县级疾控实际需要更少;然在实验室日常工作中做砷、汞、硒等项目需要的原子荧光;做硫酸盐、氯化物等需要的离子色谱;在水质检测扩增到106项后,检测其中挥发性有机物所需的顶空进样系统及吹扫捕集均不在其例,这可能考虑到各地经济条件,但笔者认为作为现今通过论证的标准型实验室,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原子荧光、离子色谱这四种仪器是必须装备的,否则跟不上项目的开展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因为现在很多测试参数的要求在提升,化学法已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就连在盲样考核时,组织单位大多都考虑以仪器分析的方法而发放样品,如水样往往都是混标,一支安瓶水样20ml要检测氯化物、硫酸盐、氟化物、硝酸盐,试想用化学法就样品量就很难满足要求,况且有的参数如氯化物,在含量很低的情况下用容量法滴定其结果的偏差会很大;所以以促进疾控发展的眼光来看,应该以绩效达标为契机,为实验室装备一些实用的设备,来为以后工作能够得以更好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食品安全法对考核的影响

随着食品安全法的实施,职责的重新划分,食品安全形成了由农林、工商、药监、质监等部门的多头监管,原来处于主导地位的卫生部门成为了参与者,疾控工作重点也转变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协助开展食品安全事故现场调查处理工作,并对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这样造成了食品样品的多渠道分流,虽然我们疾控机构有着成熟的食品检测技术力量且在第一时间内通过了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论证,并取得了相应的资质,但食品的样品量却越来越萎缩,有时往往为了维持能力,只有自己买样自己做,这相应的影响到实验室相关检测项目的开展率。为此疾控实验室只有向其它方向拓展检测项目如:职业卫生,但其好多项目参数又不在A类要求的118项以内,对开展率毫无贡献,从而造成工作做的虽多但项目开展率却不达标的怪现象。

实行绩效考核是为了推动工作更高效的开展,提高人员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因此,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评估,能有效促进工作品质的提升,提高公共产品服务社会满意度;但目前的评估体系,标准和方法,是否全盘适用?和实验室相关的率及相关评估标准否需要进一步讨论和商榷?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戳而就的,我们应该遵循PDCA循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加以完善,找到适合疾控绩效发展的切实可行的之法,才能最终推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从而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