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兰英(三都职教中心贵州黔东南558100)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尤其厌恶学习语文课,有些教师自从担任中职的语文教学后就一直不能愉悦的工作。其实,语文课既是一门基础课,更是一门艺术课,语文教学不应感到枯燥,而应把快乐带给学生,让学生品尝学习语文的趣味,得到艺术的享受。
一、初次相见,送给学生一个风趣的印象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对于年长的教师更为重要。不少人说:“老医生受欢迎,老教师不吃香。”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病人看重的是老医生的经验,而老教师给学生的印象是“老”,师生“代沟”深。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拉近师生距离,给学生一个“青春常驻”的印象。作为年过四十的我,接任每一个新班语文教学工作,第一堂课与学生相见时,便先作自我介绍:“小女本姓左,芳龄四十多,身高1米6,体重一百多,长相很普通,性格很随和,生活虽清贫,成天乐呵呵!”学生从满脸堆笑,到笑出声来,到哄堂大笑、热烈鼓掌,我的形态一下子就走进了学生的心田。接下来,我不说语文的内容和功能,而是给同学们讲故事、讲笑话,用以说明祖国语言丰富、诙谐、多彩。故事笑话讲完,学生们早已捧腹大笑、乐不可支,我这个老教师也很快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和接纳,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导入新课,带给学生欢乐气氛
俗话说,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导入,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入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坎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了。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会多种多样。我在语文教学中,非常讲究新课的导入。比如在教学《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一出门就遇见最要好的老朋友,那么,当你听着枝头的鸟鸣时,你就会觉得鸟的叫声非常悦耳。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较倒霉,刚出家门就摔了一跤,这时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然就会不同了,这就叫做“景随情异”。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大家都已经走过了十几个秋天,请同学们谈谈记忆中的秋景(学生回答)。同样是秋天,在女革命家秋瑾的笔下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在辛弃疾的笔下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却道天凉好个秋”,可见不同的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教学《沁园春·雪》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词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塞北的雪》,让学生体会听这首歌的感受。学生很活跃,有的说歌中的雪景令人神往,有的说这曲子异常动听。这时,我深情地说:“雪,从古至今一直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形象,多少人爱它、恨它、多少人赞它、怨它,它寄托了无数诗人的无限情思。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两首诗词,我愿与同学们一块愉快地进入冰天雪地的诗歌意境。
三、教学过程,让学生乐在其中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所主张的“乐之者”就是一种快乐学习法。北宋教育家程颐进一步提出了寓教于乐、适时教学,他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乐学必见意趣,否则索然寡味,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教学便不能顺利进行,教育的目的便不可能达到。因此,每堂课我都微笑着走进课堂,因为“微笑是一种美德,快乐是一种力量”。有学生这样比喻:“在炎热的夏季,老师的微笑如甘露,带给我们一个清凉的世界;在严寒的冬日,老师的微笑似春风,总让我们感觉到温暖。”另外,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满腔热忱来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端庄、语言亲切、富有激情,并借助眼神、表情、姿势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感到听语文课是一种精神享受。
还有就是经常借助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使之受到启迪。例如,我在教学《再别康桥》一课时,通过幻灯片再造形象,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画面——有弯弯的杨柳,有静静的流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彩虹,有诗人高歌泛舟江面……再辅以舒缓的轻音乐,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内心为之振奋,思想产生了共鸣,从眼睛到耳朵乃至心灵都感受到了一种美。
四、活动中学习,带给学生意外惊喜
我充分利用课余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例如“实话实说”、“脑筋急转弯”、“成语接龙”、“我是故事王”、“我是笑话王”等。在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学生自觉做学习的主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更享受到了语文的无限乐趣。
二十多年来,我把欢乐带给了学生,把愉悦带进了语文课堂,学生逐渐爱上了语文。他们感到语文生动活泼、有滋有味,因此敢学语文、会学语文、乐学语文,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