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宏凯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需要。本文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新时期下的切实要求,高校应当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认真研究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其与德育的关系,探讨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和高校德育的有效整合,从而更好实现高校德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德育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人文素质教育或称人文教育,是指以人为中心,以培养人文精神为宗旨的一种教育思想。它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注重提升人的理想、情操、道德,以人的理性、道德性和精神性的发展为目的。人文教育目标在于培养人文素质、培育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核心是道德素质,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健全人格,其实质是如何做人。实践上来看,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几方面特征:
首先,在培养目标上促使个人在德、智、体方面的和谐发展,使这三个方面都尽可能地全面均衡发展。而道德的养成更是培养目标的核心,因为道德是个人完美生活和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宝贵的东西,是人的全面发展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其次,在教育功能上具重人文轻物理的倾向。但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人文素质教育也日益重视教育的功利价值和科学教育。第三,在教育内容上人文素质教育着重培养人性理性,并认为这种人性的共同要素和理性的价值标准就存在于伟大的文化遗产中,个人只有继承优秀的历史人文经验才能变得成熟,教育只有有效地保存和传递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才能使后代接近真、善、美的理想。第四,在教育方式上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严格训练,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既强调遵纪也鼓励创造,既强调兴趣也要求努力,既讲自由也讲纪律,既注意课堂也鼓励活动,既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注意学生的中心地位。[1]
二、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德育又称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旨在形成青年一代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正确的政治观点、法纪知识和法律观念、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文素质教育和德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理论体系不同。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对各种人文教育现象的全面研究,它是研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方面面的一个多因素的全方位多视角的指标体系,虽然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却或多或少带有些自然科学的色彩。而高校德育的理论基础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以及相关理论,不仅完全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而且具有明确的政治性。其次,教育规律不同。人文素质教育主要着眼于保持个体自身的精神平衡、和谐与健康,使人的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促进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相通并协调发展,具有内倾性。而高校德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主要着眼于通过一定的政治与道德机制来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外倾性。第三,解决矛盾的侧重点不同。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靠阐明事物的因果关系来注重对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开发,通过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使其进行内省,继而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而高校德育既要内在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要内在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德育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坚韧不拔的意志,以产生强烈的政治与道德的信念和理想追求。第四,评价体系不同。评价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了解知识理论信息的多少。而德育要解决的是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不仅要给学生以必要的信息,还要给他们以必要的约束。这样,评价德育的依据就不仅是学生的道德素质本身,还要看其约束机制如何、整个团体的思想面貌怎样等方面。第五,施教主体的角色定位不同。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与学生常以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出现。而德育教师以灌输教育为主,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德育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总结起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一方面,二者在理论体系、教育规律、解决矛盾的侧重点、评价体系和施教主体的角色定位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不可以互相代替;另一方面,二者的教育任务、研究内容和教育过程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渗透。[2]
三、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的有效整合
中央16号文件中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来说,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只是强调灌输和说教,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体性。同时,通过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教育互相配合、互相渗透,在人的整体心理和精神素质塑造方面发挥作用,搞清两者的辩证关系,使人文素质教育和德育能够较好的融合,对我们的素质教育实践以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使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懂得生命存在的价值,从而爱惜生命,注重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种种矛盾,从而产生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与此同时,德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发展,要在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德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以及机制等方面,锐意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大力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新资源。首先,确立全人教育的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升,把德育放在总的培养目标下进行整体规划,并融入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作为学生成长、成才整体链条中的关键一环,使思想教育与学生的知识增长、技能训练同步进行,不断激发学生的智慧,提升其文化品德和精神境界,关注学生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生活世界、对国家社会的热爱和关心的精神。其次,结合时代发展,更新德育内容。在德育过程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内容应该紧密结合时代发展,不断体现时代要求、符合人们追求真善美与完美人格的精神需求,应该根植于社会现实与多变的生活世界,应当关注社会、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新变化。其教育方法也都应着重于体验、感悟、隐喻、熏陶,是要能够通达人心、激发感知。因此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方法应不断创新,更有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德育效力的提高。[3]
四、实证研究—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大学生人文讲坛”为例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大学生人文讲坛”于2008年设立,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在全校范围内定期开展主题多样的各类讲座活动,按照“周周有讲座、月月会名人”的工作模式,邀请各行业精英走进立信校园、走上人文讲坛,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组织主题报告会等形式,精心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讲座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教育、法律、政治、经济、心理健康等方方面面,从多角度吸引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共同参与,融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其中,旨在让学生们自觉主动地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形成理想人格,提高个人人文素养,并且通过榜样的力量加强自身的完善。
讲坛采用全校各学院、部门申报,校党委学工部统一审批、统一协调、统一宣传、各自组织,学工部通过校内的讲座预约系统平台,统一向全校学生发布,由学生预约报名、最后实施刷卡考勤。四年多来,学校人文讲坛共累计举办各类讲座200余场,累计观众50000余人次,学生从初始的“要我来”,逐渐变为“我要来”,到目前的“抢着来”。通过问卷调查,全校有83.67%的学生每周都在关注大学生人文讲坛,有84.09%的学生每学期都参与3场以上,有96.67%的学生通过平台留言表达有收获,其中61.02%人感到自身的人文素养有提高,并表达出了对于本专业学科之外的,其他人文科学的浓厚兴趣。
通过大学生人文讲坛这样一个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载体与平台,学校充分发挥了大学校园的育人功能,在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格品味等方面有明显成效,使学生们大大提升了人文精神,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受到全校师生广泛认可,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和良好学风的形成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积极调动了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导向,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整体稳步向前发展。
注:
[1]闵晓阳.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J].广西社会科学,2001(4):167.
[2]岳新风,阎红梅.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关系初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5:105.
[3]陈秋燕.高校德育工作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4:131.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邮编: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