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晔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工具性学科,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本文就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实施课程改革,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激活课堂教学,为信息技术课堂注入无限生机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教学模式导学案编写探究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方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但教学实践证明,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对计算机都怀着神秘、兴奋的心情,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这些特点,采用的是谈话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率低下。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深入,我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模式,深感教学效果良好,现将总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写出来,仅供同行们参考。
1创设情境,巧设悬念,加强指导,动手操作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境,其中蕴含了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条理清晰,任务明确,切实可行,指导学生自主掌握教材、建构知识的重要媒介,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正如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如果说课堂教学是知识的汲取与升华,那么教师的指导有利于知识的积蓄与储备,博发取之于厚积。“导学”顾名思义就是课前引导学生自学,这是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培养学习习惯的必要过程。如高中信息技术《信息安全与系统防卫措施》一课,就突出了“交流与探究”:①我们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对于因特网中信息资源的应用需注意哪些方面?②你收过垃圾邮件吗?③你是否收过带有病毒的邮件?与同学交流,谈谈对垃圾邮件的看法,如何防止垃圾邮件的侵扰?教师注重一个“导”字,导读、导思、导做,这里的“导”就是引导、指导,即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不但有对学习内容的指导,还应有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重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2循序渐进,突出层次,难易相兼,分散突破
乌申斯基说过:“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将知识体系科学合理整合成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课堂设计,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我认为首先应循序渐进,突出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其次,难易相兼,分散突破。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教师就应当尽量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将难懂的理论形象化。比如,在讲Windows98文件管理中的文件名、扩展名、文件目录结构等概念时,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若照本宣读,学生就难以接受,而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用外国人的取名来比拟文件名与扩展名,用一棵“倒立树”的结构来比拟文件目录结构,学生就会感到所学内容与生活是接近的,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最终使更多的学生都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顺理成章的推进教学,从而学有所获。
3掌握知识,迁移能力,合作探究,学会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学生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的萌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后通过对知识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学生合作探究,不断创新,力求做到“问题探究化”。
4开放课堂,激发兴趣,强化训练,培养能力
爱因斯坦说:“唤起独创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比的秘方。”按照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在学习和和生活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实际能力,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和生活。正如布鲁纳曾经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唤起学生的兴趣,力求让大家都参与其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面对不同的理解能力与不同的思维模式,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具有开放性。例如《网页制作之超链接篇》,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此知识点与前面学过的在Powerpoint中实现幻灯片之间自由穿梭的超链接的方法相类似,让学生从旧知识入手,结合新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同一个话题,我们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问题过于片面,思维便会受到局限,反之,开放性的问题会让人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多种思维在此交流,能力得到了提升,见识得到了拓展,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能激活生命的亮点。
总之,信息技术课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还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质。只有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各学科教育的全面整合,在学习目标上灵活处理,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从而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才向更高的境界迈进。
参考文献
1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2余胜泉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五中学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