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堂提问对学生主体性的突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2

浅析课堂提问对学生主体性的突出

张杰

张杰江苏省沭阳县马厂中学223600

摘要:提问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不论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到哪一步,它都将在教学中发生重要作用。课堂提问教学的最大的优点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和现状,加强学生的主体活动。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学生主体性

提问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不论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到哪一步,它都将在教学中发生重要作用。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学生从老师的提问中,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学效果的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课堂提问教学最大的优点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信息的单向交流,而成为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作出回答的信息的双向交流。要想自然,合理地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离不开教学提问。

那么,语文的课堂提问教学如何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点,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呢?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

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是教师在提问时做到有的放矢、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关键。只有了解了学生的主体需求,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首先,提问要有目的。

在设计问题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语文课学习目的以及学生总体特点,提问的目的应放在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上。第一,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第三,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分析、概括、综合的能力;第四,培养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第五,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鉴别能力。

其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必须要求教师主动寻找与学生相契合的思维切接点。

这不仅要视课堂的种种具体情况,如:当时的课堂气氛、学生学习情绪等而定问题、定方式;还应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层次,并在思维方式和层次上求得一致。这是一个隐性问题,并非能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长期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的。教师要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领悟学生的特点和欠缺,找到提问的思维切接点。一旦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切中此点,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主动且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再次,对答问时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和回答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并要注意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一般来说,在课堂提问中,学生不外乎会出现几种情形:或一声不吭;或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或回答基本正确,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此,教师都应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一种教育方法是否有效,是与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密不可分的。要让学生全体都积极参与、的确是个难题,因为任何一个班级都有相对的优生与差生,优生与差生之间由于存在着知识水平及能力上的悬殊差异,其对提出的问题的适应性也有较大的差别。作为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就应在问题设计上全面兼顾、不可偏废一方;要因材提问,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出的问题过难,把学生给懵住了。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启不发,试想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任何的感性认识,怎么能回答上来呢?

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见学生没反映,老师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二、加强学生的主体活动

诚然,语文课堂提问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但教师提问的指向目标是学生,加强学生的主体活动显然是重中之重。

第一,要鼓励学生参与提问,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提问。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强烈的问题意识,强烈的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时,其思维品质才算真正达到较高程度的活跃性和深刻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好问、多问、善问,并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例如:在教授某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每人提出二个问题,这些问题或是自己不懂的,或是自己有兴趣深入了解的。这样教师便能得到近百个问题,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教学的需要,可以确定一些集中典型的问题在课堂中提出来,进行讨论解答。这些问题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疑难也迎刃而解了,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当然,在课堂上,也要鼓励学生即兴提问,能解答的当堂讨论解答,暂时不能解决的留待课后解决。

第二,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首先,提问后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掌握课堂提问的节奏和步骤,向全体同学提出问题后,还应作适度的停顿后再指定学生回答,万不能操之过急。这样可以使全班同学注意提出的问题;可以使全体同学都在心中拟一个答案,并因每个同学都有可能被问及而不得不做一定的思考;也可以使全班同学都对某一位同学的回答进行评定和补充。有时这种思考是要有一定阶梯的,也就是说,教师提出问题可以有一个中心问题并附带几个小问题作为思考的引导和阶梯。

例如:鲁迅的《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忽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蓝子。”教师可以围绕“这段描写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这个中心问题,设置以下问题为思考的阶梯:这段文字是对夏四奶奶的什么进行描写的?(神情描写)这是什么样的神情?(羞愧的神情)她为谁感到羞愧?(为死去的儿子)她的儿子夏瑜是为革命而死的,应该感到骄傲,她为什么羞愧?(不理解儿子的革命行动)连母亲都不理解儿子的行动,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考能力加强、思考步步深入,积极性得到发挥。

其次,要让学生充分表述、并引导补充、解决问题。正确的答案并非提问的最终目的,提问的目的还在于它的回答过程。回答教师提问本身是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一个良好的途径,所以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耐心指导,并鼓励他们尽量详细作答,并补充自己的答案。教师不必重复学生回答的正确部分,要让其他学生养成注意倾听别人口述的习惯,并提高学生的听的能力。如遇复杂的问题,个别学生解决不了,可以叫其他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补充;如还是解决不了,教师再进行点拨解决。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只要在设计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和现状,加强学生对所提问题的主体活动,恰当地运用提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们有针对性地、交叉使用或者综合使用好各类提问方式,就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使“提问”这一课堂教学中古老而常青的方法,在语文素质教育中更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