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陆汉祥

(河池市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广西河池547000)

【摘要】目的:观察研究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与实验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联用中药方剂。评估两组疗效并对比动脉血气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更高,酸碱平衡失调、休克、电解质紊乱以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PaO2、pH、SaO2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治疗后PaO2、SaO2指标改善更佳,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西药治疗;中医;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2-0145-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通常又称为慢性肺心病,是心内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本病病理基础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西医临床多结合患者病情表现采用通气祛痰、纠正电解质以及酸碱紊乱、抗感染以及抗心力衰竭等常规治疗,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老年患者为好发群体,其身体机能衰退严重,容易受到药物毒性的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因此临床应慎重使用[1]。本文主要观察研究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希望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一定参考。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中医内科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数字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50例)与实验组(5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最小56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65.4±6.7)岁;病程3~20年,平均病程(8.84±0.71)年;心功能分级:18例为Ⅱ级,24为Ⅲ级,8例Ⅳ级。实验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最小59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64.6±8.1)岁;病程4~22年,平均病程(8.77±0.45)年;心功能分级:19例为Ⅱ级,22为Ⅲ级,9例Ⅳ级。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病程、心功能分级等基线资料分布均衡,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卡那普利、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强心治疗、氢氯噻嗪片利尿等等[2],另及时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失衡状态,持续给予低流量吸氧,12~15h/d。实验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联用中药方剂,方用黄芪20g,赤芍15g,紫苏子、葶苈子、桃仁各10g,杏仁与桔梗各6g,三七4g。随证加减:剧烈咳嗽加紫苑、款冬花;喘息较重可加白芥子;痰稀量多则加竹茹、川贝母。1剂/d,水煎取汁,早晚两次分服,持续用药1个月。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3~4]

评估两组疗效并对比PaO2、pH、SaO2动脉血气指标,统计酸碱平衡失调、休克、电解质紊乱以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疗效评价标准:显效:用药后患者发绀以及咳嗽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或彻底消失,肺部啰音彻底消失或明显缓解,心功能分级改善不低于2级;有效:用药后患者临床症状有一定改善,肺部啰音缓解,心功能评级提高1级;无效:用药后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啰音无改善或增加,心功能评级不变或反而降低。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方差齐者或者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者以t检验,方差不齐或者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者则行秩和检验,当P<0.05时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评估结果见表1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周期较长,容易反复发作且病情较为复杂,临床未及时予以救治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患者活动耐力减退、多器官功能受损,患者甚至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自理行为,病情严重者或将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随着近年来民众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的较大变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病率也随之升高,成为心内科临床关注的重点。临床研究表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就诊后接受吸氧干预、抗感染以及强心利尿等常规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以及临床症状表现,但依然有少数病例受病情严重程度以及个体情况差异等因素影响而难以收到理想疗效。临床应基于常规药物治疗联合其他辅助治疗方案,以保证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在西医治疗的同时采用中药组方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方中赤芍、桃仁可止痛舒经,化瘀活血;桔梗、紫苏子与杏仁具有止咳平喘的功效;葶苈子利水消肿,可泄泻肺热;黄芪则有固表益气的功效,三七可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可益气活血、平喘止咳。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更高,酸碱平衡失调、休克、电解质紊乱以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PaO2、SaO2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中医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疗效满意。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彬,刘惠梅,吴蔚等.基于现代文献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证候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1):25-27.

[2]梁智东,管雁丞.从中医痰、瘀、虚论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J].吉林中医药,2011,31(2):98-99.

[3]梁创雄.中医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期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23):156-157.

[4]李英.探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治疗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42(2):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