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德富
(重庆市彭水县梅子垭乡中心校彭水409600)
新课程改革与实施已有十年了,但我们有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在课堂上还是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备课离不开教科书和教参,上课是一种准备化教学,学生回答问题不能离开标准答案。课堂上除了知识,还是知识,一切以标准答案为准。教师在课堂中就是满堂灌,学生就是满堂听。这严重背离了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创造性的学习”等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做好新观念下的新教师,我觉得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适应新课改的重要因素。现在的新课程是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部分组成。三级课程打破了课程体系的专制性,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活动空间。同时,新课程是一个民主的、开放的体系,它有一个基本理念需要我们真正理解,就是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必须被学生体验到、感悟到、思考到,这样的课程才有意义,才有价值。
所以,在教学当中,教师讲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既要教师的设计引导,又要有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对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由师生共同来完成对课程的学习,这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才是课程的价值所在。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对知识、态度以及情感的和谐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
新课程强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自己的理解来解读教材。新的课程观,实际上给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空间。新课程也提倡整合的课程观,倡导学科与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而不是语文只管字、词、句,数学只管公式、定理和计算。同时新课程非常强调实践的课程观,课程应向生活延伸。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科学走向学生的时候,对学科第一线的教师来说,可能想得最多的是教师在课堂中到底应该如何上课呢?在课堂中,课程知识大概分成三种类型:一种是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第二种是教师个人的知识;第三种是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在过去教学中,一般是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而在新知识中,第一种知识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而后两种知识的比例明显加大,这对教师的教与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现代教学观念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实际上有很多传统教学观念需要我们去更新,大体上有这样几个问题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
1、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知识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教育性目标,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缺一不可。
2、在内容上,某求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的整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依存终身学习的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在师生关系上,要有师生交往和互动的观念。
4、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要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5、在教学评价上,注意发展性评价和理解性评价。
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课堂上的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听众、观众。新课程则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与教师一起共同完成教学过程。当教学过程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的单向输入转变到师生共同参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就发生了重大变化。
教育的本质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教书育人,使一个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所以,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应该相互支持,成为和谐发展的整体。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千万不能忘了缔造学生的人格,不能忽略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如果在众目睽睽下批评、挖苦学生,就很容易让学生充满怨恨,丢失人性的善良,同时很难建立起宽容的人生态度。因此,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养成,影响学生的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是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基本条件。所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过程,而应该是道德提升和人格提升的过程。正确处理学科与人的关系,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每一位学生道德生活与人格修养,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的观念
新背景下的教学观一确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形象就有了一个根本性的改变。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从教书匠到研究者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这个根本不能变。我们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并不是否定教学的主体作用,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是具有主体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教师主体主导学生主体,学习主体接受并超越教师主体的主导。新课程倡导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是单纯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其中就有教育观念的更新,知识结构的重建,也有个人素养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发展。要成新教师,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