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和悦小学510800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关键词】:意识、习惯、情景、创设、能力、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宝贵的素质就逐渐衰退以致消失,这就是年级越高,学生提问越少的原因。因此,如何促使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
一、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
小学生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不久,心中会有许多困惑和疑问,但不知该怎样提出来,因此老师首先要做好提问的示范,设计好提问的问题,逐步地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按老师提问题的方法来质疑。如学习“我的手”这一内容时,学生就会用教师经常用的提问方式提出“手有什么作用”这样的简单问题。
2.引导学生在学会简单模仿提问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思考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如学生经过对前一个问题的思考回答,进一步提出了“手为什么这么灵活?与哪些因素有关?”等问题,显得比较成熟了,教师应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
3.引导学生深思熟虑后提出问题。如对上面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着回答,让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真正了解了手的灵活性与关节及关节上皮肤的褶皱、五指的分开等因素有关。这时学生又会提出“手有残疾的人怎么生活?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等问题,反映出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飞跃。经过这样有步骤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
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应从学生及教学的实际出发,通过创设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通过游戏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如学习《轮轴》时,从班上选出一名最高大强壮的男生和一名最矮小瘦弱的女生,并拿出一个大可乐瓶,让女生握住瓶子较粗的一端(靠近瓶底这端),让男生握住细的一端(即瓶颈),然后教师问:“如果让他们俩往不同的方向拧,你们认为谁会赢?”学生们毫不犹豫地异口同声回答:“男生赢!”结果却是女生赢了。这时学生的日常生活?验与实验结果发生了矛盾冲突,产生了“为什么”的问题,学生在这一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知识的探索需求。
2.通过观察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多创设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实验中的新奇现象发生的条件和产生的原因,学生的各种疑问就会随之而生。
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前,让学生注意观察炉子上壶水烧开时的变化,学生自然会问:“壶水为什么外溢?”上课时,让大家都提出自已的设想,有的说:“壶里的水胀大了。”有的说:“可能是壶里的水多了,盛不了了。”有的学生反驳:“没有人向壶里添水。”学生的思维在碰撞,竟争辨达成共识“可能是壶里水被烧开后,体积胀大了。”“怎样证明呢?”学生又争先恐后谈自己的设想,这样创设情境反复训练,学生才能做出深人的多维度的思考,才会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三、点拨学生提高提问能力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的方面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各种问题的基础上,再指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整理、分类,然后引导他们讨论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和进行研究所需要的条件,选出典型的、利用现有条件可进行探究的问题。这样做既解决了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又使他们兴趣盎然、探究愿望强烈。如果只是刻意追求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不引领学生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就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方向,很容易导致放任自流或作秀作戏的形式主义。
问题选定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的讨论、交流、评价活动。讨论并交流用什么方法来进行研究,选择最科学的方法,使学生相互取长补短,提高提问和选题的质量。
四、延伸教学,提高问题质量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因此,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我们的课若能教出许多有价值的、有趣味的“问号”来,那才是高质量的课。
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以推动学生打破时空界限,开展课后的后续性研究活动。如教学《各种各样的茎》,课上通过观察学生采集来的各种植物的茎,总结出常见的四种茎,即直立茎、攀援茎、缠绕茎、甸旬茎。下课时,学生仍觉得“这么多的植物不该只有这四种茎”,他们便萌生了这样的问题“是不是还有好多茎,我们没有找到?它们分别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带着这个问题,他们又进人了课后的自发性研究。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既要让学生为解决“无知”而问,更要让学生为求得“新知”而问。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疑、激疑和质疑,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