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让体育学困生得到健康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因材施教,让体育学困生得到健康发展

罗才斌

关键词:初中体育;因材施教;“学困生”;有效转化;健康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而这部分东西就是灵魂和素质。而这些对于个性差异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教师要有效根据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一、体验运动安全破“障碍”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教几年来,笔者对不同的“学困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有的“学困生”素质不差,但是短跑却很慢,素质都练了,但依然快不起来,在与学生的交谈中,笔者得知这类学生是害怕在快速跑动中摔倒,没有安全感。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安全是人类的第二层需求。体育运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学困生”做不好动作或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心理障碍是其中一个原因,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自然就会影响运动表现。针对这种情况,可采取绑腰带在学生身上,教师拖着学生,让学生快跑,使其充分体验快跑的感觉,自然也就体会到了快跑的安全。又如,在山羊分腿腾跃中,部分学生无法完成动作是因为害怕摔倒,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言语鼓励学生的基础上,增加保护帮助的人数,使其充分体验到腾跃山羊的安全。

二、多样练习激发运动兴趣

第八次课改之前,体育教师为学生设置的练习难度基本一致,学优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明显大于“学困生”,久而久之,“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持续下降,运动参与的动机减小,运动技能的掌握与学优生的差距越拉越大,直至很少体不到运动带来的乐趣。设置不同的练习难度,不仅可以使“学困生”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而且有助于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如前滚翻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在无倾斜度上的体操垫上完成,根据这个问题,可安排部分倾斜度的体操垫供学生练习,当学生能够在倾斜度的体操垫上顺利完成前滚翻时,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时再请他们到无倾斜度上的体操垫完成前滚翻,成功的几率就高很多。又如,跨越式跳高中,为了解决“学困生”摆动腿上摆不充分的问题,可以设置不同高度的横线代替横杆,可设五个高度的横线,并在横线上挂上铃铛,“学困生”在较低高度上练习时,只有动作基本正确,都可以听到铃声,从而增加了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活跃了课堂气氛。

有些项目,不适合设置不同的练习难度,即使设置了不同的练习难度,容易造成学生自卑的心理,这时,可考虑设置不同的、可测量的达成目标。如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练习时,“学困生”往往发不到后发球线附近,这时,可在前后发球线之间,设置不同距离的若干条新后发球线,学生每进步一点,都能得到承认,成就感自然较强,而且目标是循序渐进的,可以大大激发他们挑战新目标的激情。又如,60米跑,单纯的以秒数的减少为学生设置目标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学生无法直观感受到自己每一次的进步,对激发学生的潜能不是很有效,可做如下调整:在跑道上60米之后,每隔1米划一条线,直至70米,以9秒时间为界,看看学生能够跑过哪条线,这样“学困生”获得肯定的机会就大大增加,每一次的目标就更具体,更直观,获得同伴和老师表扬的机会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

三、给予更多的机会再表扬

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好且运动技术掌握好的学生获得课堂展示的机会往往多于身体素质较差且运动技术掌握不好的学生,这是客观事实,长此以往,“学困生”获得成功的经验明显低于优生,不利用其今后的学习。班杜拉认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的获得有三种途径,即先前的经验、个人的素质和社会支持。如何让“学困生”也获得更多先前成功的经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呢?笔者认为应该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展示机会。

心理学家认为激励是人类前进的推动器。“学困生”获得的激励和表扬机会往往一定少于优生,教师应该从心理上接受“学困生”,关心他们,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做得更好,并在教学中付诸实际。在运动情境中,倾向于内部归隐的人常常将自己体育运动成绩好归因于自己运动能力强或努力,倾向于外部归因的人则常常把失败看作是任务太难、自己的运气不佳、教练员不好或者裁判员不公平等外部原因。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行为结果归因为可控的稳定的内部因素,即自己的努力程度决定自己的行为结果。当“学困生”取得丁点进步时,应及时点出他们在哪个环节做得好,激励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做得更出色。如:在篮球运球时,“学困生”手腕僵硬,对球的控制不稳定,教师可鼓励他们放松手腕,通过练习,一旦他们的手腕略有放松,教师就应及时点出,并激励他们如果勤加练习,他们的控球技术会取得更大的进步,而不是责怪他们太笨,总是学不好。此外,还可以在素质练习的时候,用一些善意的谎言来激励表扬学生,如在做收腹跳时练习时,虽然某个“学困生”腿基本没收,但教师依然点名表扬他的腿比前几次收的更高了,希望他继续努力,收的更高,这种做法比一直让学生收高腿部效果更好。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就要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不断地探讨适合学生锻炼的好方法。给他们提供更多参与锻炼和展示自我的良机。教师要把更多的爱心献给他们,把更多的锻炼机会留给他们,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他们,把赞许的语言讲给他们,使“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爱他们,他们并不差,这就是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斌.如何转化体育学困生[J].山东教育,2013(10).

[2]钟洪涛.怎样让体育学困生也热爱上体育课[J].田径,2014(5).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南塘中学34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