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青川县木鱼镇中心小学校阳兴能
【摘要】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创新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创新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策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考虑创新思维的特征;人贵在创新,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的人才是中国当今社会发展的必需。
【关键词】创新;思维;教学;有效;策略
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创新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和培养训练创新思维的原则和方法。在数学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一、创新思维及特点
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概括和反映;思维创新就是合理地、协调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使有关的信息程序化从而产生积极的效果和成果。数学教训中所研究的查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方法,获得新成果、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超常规的思考。
思维创新是创造力的关键,它具有独特性、新颖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突破常规、新颖独特和灵活变通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能力是正常人通过培养完全能够具备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即通过思维不仅要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要在此基础产生新颖的、独特的和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具有创造性、求异性、灵感性、灵活性、多维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从兴趣、好奇心与求知欲、想象思维能力、质疑精神与发问品质等方面去培养.
二、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教育创新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造因素,对知识进行创新性加工,使课堂有创新教育的内容。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节课的“精彩练习”这个环节上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情境:首先出示文字材料“木鱼镇是种植大镇,种植收入占了农业收入的70%,全镇1600多户,85%的家庭靠从事种植为生。5.12地震导致全镇近万亩木耳乡菌全军覆没,所有人口受灾,99%的房子全部损坏,其中八层的房屋倒塌。”让学生找出材料中的百分数,并且说出每个百分数的表示的意义。然后我利用课件出示社会各界慰问受灾群众的图片和社会各界关心灾区,救助灾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教育,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不但感受到“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给木鱼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但灾难没有压倒我们,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好心人没有忘记我们”,而且学到了知识。心灵之花要靠情感之水浇灌,有了心灵之花,方能结出智慧之果。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指导观察、实践操作
观察是信息输入人脑的重要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助跑器。可以这样说,没有观察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新,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首先,在观察中要及时给学生点拨。比如,要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对象以及选择适当的观察步骤、观察方法和及时地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总结和归纳。其次、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育手段,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地观察,第三、要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学生对三条线段“围成的”理解有困难。有同学提问:老师:“为什么不能说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呢?”我让学生在课前先准备学具:12厘米、20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上课时我让所有的同学都拿出自己准备的小棒任选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在拼摆过程中,有同学举手提问了,老师:“我选的这几根小棒无法摆成一个三角形。”我问:“你选择的是哪几根小棒包的?”学生答:“我选的是12厘米、8厘米、20厘米这三根。”马上又有几个同学举手提问了。“怎么我选的这三根也无法摆成三角形呢?”我问:“你们选择的是哪三根呢?”有的学生说:“我选的是12厘米、8厘米、20厘米”;有的说:“我选的是8厘米、10厘米、20厘米”;有的同学举手说我选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我紧接着问:“你们选的是哪三根呢?”有的说:我选的是20厘米、10厘米、12厘米这三根;有的说我选的是12厘米、8厘米、10厘米这三根;我继续问:“通过摆三角形你们发现了什么?大家讨论后回答。”学生讨论得非常激烈,讨论后同学们的回答是:我们发现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从而我们理解了“围成的”含义;还发现三角形两条短边之和不能小于较长的那条边;我对他们的回答非常满意。这节课我借助学生动手拼图,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更进一步地明确了“三角形”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几何图形,而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几何图形,从而对三角形的定义有清晰的认识。可见在概念的形成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观察、操作、实践、归纳和分析的过程中亲自体验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教学的再发现、再创新。
2、引导想象,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激发数学思维。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十分熟悉的情景,蔬菜地里种有萝卜、白菜、青菜等,分别种在不同形状的地块上,然后出示种植塔菜和花菜的地块,分别是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学生算一算它们的面积,,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出示一快平行四边形的白菜地,让学生猜猜它的面积有多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怎样计算?学生对未知领十分好奇,这时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纷纷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做出如下推测:①、面积是长边和短边长度的乘积;②、面积是长边和它的高的乘积;③、面积是短边和它的高的乘积;④、先拼成一个长方形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关……;学生一一叙述,我在一边板书,对学生积极的回答问题给予表扬,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然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采用割补法,使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这时再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同学们见自己的思维被肯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起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3、鼓励求异、发展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化性和创新性特征。求异思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有想到、找别人未曾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勤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发现和创新。数学教学中,发展创新性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创新学习所必备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要求让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这应成为我们以后教与学的着力点。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我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报出一些3的倍数的数,如:237然后再让学生用2、3、7三个数组成不同的三位数,237、327、723、372、273、732让学生检验变换后还能否被3整除,学生检验变换后还能否被整除,学生惊奇地发现:奇怪,各个数都是3的倍数,这是怎么回事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已成为一种“自我需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我充分利用学生的激情继续引导,举出更多的较大的3的倍数258、369、147、564、8457……继续让学生分别用组成这些数字的各个数组成不同的三位数或多位数,看它们能不能被3整除,结果同学们发现还是能被3整除,这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带着问题继续探索,最终有的同学发现所组成的数各数位上数字之和相等,并且都是三的倍数如237、327、723、372、273、732六个数都是由2、3、7组成,这三个数的和是12,12能被3整除,所以这六个数都是3的倍数。通过若干组数的验证,同学们自己归纳出了3的倍数特征,通过自己实践发现了奥秘,学得了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有创新的欲望和潜能,小学生更是这样。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有多种解法的数学题,如果还有你认为更好的,你把它写出来,来唤起学生创新欲望,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注入永久的活力。
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新、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到和能力,在学生不断探索中,老师要坚决摆脱传统的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干扰,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明确地将学生学习作为老师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诱发灵感、,升华创新思维
灵感是一种宝贵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活动。它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其信息常常来得迅速,而又瞬间即逝,控制和捕促相当不易。如何诱发灵感思维和捕捉思想闪光点呢?对一个创造者来说,要增加诱发灵感的机会,就必须有丰厚的知识积累。这些存贮在头脑中的知识一旦被某个瞬间即逝的思想火花点燃,它们能很快地重新排列组合,从而产生出崭新的见解、设想和思路,乃至新的创造。一定宽度的知识面是产生灵感的前提和基础。兴趣和主动性是灵感思维的内在动力。不仅如此还要克服心理上的自卑、拘泥、保守等不健康心态。要经常自由奔放地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不同方位、不同层次上想方设法探索问题。要具备执著的苦累毅力.灵感始于问题。对问题进行长期探讨和刻苦钻研,是获得灵感的最基本条件。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禁烟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突破和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诱导学生的数学知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大小的比较》有这样的一道题:把从大到小排起来。对于这道题,按常理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是学生没有学过求4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大部分同学不知所措,无处下手;有少部分同学能够求,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此题非常复杂、也很困难。为此,我在教学中这样安排,把题目抄好前桌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这时有同学恍然大悟,如果统一分子要简单的多,也就是把这些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然后再来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就简单的多了,因为一眼就可以看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12,虽然教材中没有把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具体教学内容安排,但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从倒过来的分数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通过这种方法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进行比较,是很简捷有效的途径。
总之,人贵在创新,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的人才是中国当今社会发展的必需。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将大有可为。只要我们教师认真学习,不断探究,积极进取,大胆实践,就一定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索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方法,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学生打好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新世纪人才,为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四川教育》2008第5期.
[2]《教育导报》2008年0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