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护理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协同护理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钱丽媛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江苏南通2226001)

【摘要】目的:观察协同护理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80例,将其按照不同护理的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协同护理),对照组40例(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自护行为能力、代谢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7.50%、自护行为能力(饮食控制23.43±3.50分、规律运动16.75±2.32分、血糖监控18.98±3.10分、足部护理18.50±2.75分)、代谢指标(空腹血糖6.10±1.4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9.20±1.71mmol/L、糖化血红蛋白7.35±1.52%、骨密度0.49±0.18g/cm2)均优于对照组数据(P<0.05)。结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协同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自护行为能力和护理满意度,临床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协同护理;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4-0236-02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在临床上是指患者的并发骨量减少,导致骨组织出现受损,进而增加骨脆性[1]。本文为了研究协同护理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将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2组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80例,将其按照不同护理的方式分为2组,观察组40例(协同护理),对照组40例(常规护理)。

观察组:男性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女性患者=20:20;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0.30±8.70)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5例、初中以上13例、大专以上12例。

对照组:男性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女性患者=21:19;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60.50±9.00)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4例、初中以上15例、大专以上11例。

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方面(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措施(如病情监测、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健康指导育等)。

1.2.2观察组患者给予协同护理,具体如下:

1.2.2.1入院护理:用温和的语气向患者自我介绍,介绍医院的环境、规章制度,以此减少患者的陌生感、紧张感,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

1.2.2.2健康教育:在住院期间为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案以及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应用;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方式;对家属和患者进行家庭护理的培训,并让其掌握。

1.2.2.3心理护理:在临床上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心理反应:(1)不以为然,对疾病不重视,认为骨质疏松是一种自然发展性疾病,对其不需进行预防和治疗;(2)自我苛刻:认为自己有糖尿病,需严格进行控制,在饮食方面会出现结构不合理、成分单一等现象,导致钙的摄入不足,进而出现骨密度下降;(3)悲观失望:部分患者认为在自我管理方面比较重视,但血糖控制不理想,并出现骨质疏松等并发症;(4)冲突矛盾:患者想用饮食和运动方面控制血糖,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缺乏毅力和恒心,容易放弃。根据患者以上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护理措施,鼓励、安慰患者,调动其积极参与性,从而提高主观能动性,增加信心。

1.2.2.4出院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提供个体化教育,以此协助患者解决治疗过程中的问题;出院一个月内每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第二个月每两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第三个月开始每月一次电话随访。

1.3观察指标

对2组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自护行为能力以及代谢指标进行观察和评价。

1.4统计学标准

本文数据使用了SPSS20.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护理满意度用(%)表示,采用卡方进行检验;自护行为能力、代谢指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t进行检验;当P<0.05时,代表着两组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数据对比有明显的差异,统计学具有临床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为骨痛、脆性骨折、骨密度下降等;病情严重者会出现肺部感染、压力性骨折、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

协同护理是一种责任制护理模式,在护理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有效的降低人力资源以及医疗成本[3];它主要是针对四个方面进行开展:①入院护理:有助于患者和医务人员的距离拉近,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陌生、紧张感;②健康教育: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积极性,使其主动配合治疗,从而加强自我管理能力;③心理护理:能使患者的负面情绪得到宣泄,从而调整心态,更好的接受治疗;④出院护理:能防止患者出现并发症,降低疾病复发率[4]。

本研究中对2组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不同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7.50%、自护行为能力(饮食控制23.43±3.50分、规律运动16.75±2.32分、血糖监控18.98±3.10分、足部护理18.50±2.75分)、代谢指标(空腹血糖6.10±1.4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9.20±1.71mmol/L、糖化血红蛋白7.35±1.52%、骨密度0.49±0.18g/cm2)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P<0.05)。

总而言之,应用协同护理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意义重大,可以有效的提高自护行为能力以及护理满意度,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建日.协同护理模式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探索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32):233-234.

[2]周卫征.徐向红.协同护理模式在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分析[J].重庆医学,2016,45(17):2444-2446.

[3]张红妹.王莹.王丽娜.协同护理模式对糖尿病住院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15):1832-1834.

[4]李岩,李静.魏红红等.协同护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态、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6,27(20):343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