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6-16
/ 2

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

刘芳

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

刘芳

(广西钦州浦北县浦北中学535300)

【摘要】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数学生活化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让数学变得可感知、可触摸,变得可亲可近,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沐浴着生活的阳光。

【关键词】生活经验;激发与引导;提出问题;意义;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84-02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岀数学问题,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抓住学生心理的共性和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总之在课堂上要善于洞察学生心理的变化,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消除不健康的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也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教改的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当然,有些情景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所以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把生活情景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能帮助学生搞清较难、易混的内容,使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自然。

例如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教行程问题之前,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表演。教师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前后两个黑板前,准备相对而行,教师喊“出发”,两个学生很快就撞在一起,教师立刻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学生这种同时从两地相向行,碰到一起就叫相遇。教师再让两个学生背对背地站好,一声令下,他们便向相反的方向走去,一直走到前后两个黑板前。教师又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大家这种运动叫做相背而行。教师再让两个学生从同一地点,一慢一快向相同方向前进,快的很快把慢的追上……。教室里一片欢笑,学生仿佛不是在上课,好像老师领着他们在玩。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而变得十分有意义和愉快的事了。

众所皆知,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引起教师的关注、尊重和赏识。如果教师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对他们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中“新课程经验化与学习环境构建”一文,作者是华南师范大学彭虹斌副教授、博士对学生保持积极的态度,就可能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的预期效应。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恰当的课堂设疑,既能起到反馈课堂教学信息的作用,又能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则是每位数学老师孜孜以求的,但是,你有没有认识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与引导学生的思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呢。学生的思维是怎样发生的?怎样才能使它持续发展呢?显然,学生的思维不是自然发生的,亚里士多得曾精辟地指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注重问题的设计。当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会有一部分同学表现出心理很紧张,急躁不安,低着头,躲避老师的视线,分析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种情况,①同学性格内向,害怕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发言,担心说错了引起同学们的讥笑;②可能因某种原因导致思维受阻,心中紧张,回答问题时往往结结巴巴或答非所问,回答不到点子上;③可能成绩比较差,对问题找不准思考方向或不能完全领会。针对以上不同的情况,老师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对第一类同学,每次上课前,首先酝酿情绪,以最佳的状态走进教室。就应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用鼓励的语气对他提问,增强他的勇气,在答完后总结时,要用非常激励性的语言增强其自信心。对于第二类情况的同学,我认为在提问时就要把问题分成几问,由浅入深的引导他回答,帮助他理顺思想,找出最后的答案,对于第三类成绩较差者,就提一些基础的,相对简单的问题,答对后一定在总结时加上表扬的话,增强其自信心,激发他的学习动机,使他在课下会努力学习,使成绩有所提高。比如,为他们设计一些相对容易的简单会话、问题及练习,让他们体会到“跳一跳,摘得到”的成功感,并经常鼓励他们。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基本产生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同化效应”,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而对于好胜心理强的学生,他们回答问题积极性高,但由于激进导致争强好胜,善于表现自己,便往往思考不周密就举手求答,导致答案欠妥当,甚至不着边际,离题甚远。针对这些同学,在教学中最好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思维比较周密的问题,如对数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对复杂题目过程的分析,解题方法的归纳等问题,使他边思考边回答。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欠妥当,或思维卡住时,教师既不能附和其心理,但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加以指责和挖苦,应恰当指出由于思考问题片面或粗心而引出的错误。敲响警钟,教给他正确的分析方法,但对此类学生不易过多的表扬,否则他们会有飘飘然的感觉,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时,向学生提问:关于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吗?有的学生就会不加思索的回答:当然是了。当学生自以为是时,再加上一问:如果呢?在这样的反问之下,学生就会立刻认识到思考不周密而导致的错误,而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是太理想的学生,尤其要给予适当的关注,他们思维比较迟钝,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也有的是因为某种原因,如对教师某些教育方法不理解或受到同学的冷遇,使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了逆反心理,进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放弃学习。这类学生对任何问题都懒得思考,所以显得无能为力,我认为他们的症结主要是缺乏自尊和学习兴趣,而学习的动机与兴趣总是与情感相联系,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加强启发诱导作用,又要注意学习兴趣的培养,还要给予充分的信任,鼓励他们勤于动脑、动口、动手、提问时则提问一些简单而有趣的问题,当他回答正确时,一定要加以肯定和鼓励,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其消除逆反心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③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总之,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将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使得数学课堂充满浓郁的生活味道,沐浴着生活的阳光,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