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河西堡第一小学737200
随着课改进入深水区,对语文课程的本质、本体和本色的思考与探索也进入一个新平台,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在追求与探索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定格在“语用”上,强化“语用”意识,打造“语用型”的语文课堂,让文本言语得以“增值”,让言语技能得到提升,是语文教学的本原旨归。
一、言语形式的仿写
叶老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例子”中巧妙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源泉”。语言学习的起步阶段,正如孩童学拿筷子,需从模仿开始。以文本语言引路,能降低语言习得的难度,起到巩固言语基础的作用。
二、言语材料的仿用
言语材料的仿用就是学生对言语材料吸收、存储、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改组课文、用自己的言语表达课文的一种说写训练形式。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巩固、积累,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及系统、连贯的说话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新型玻璃》一课中,当同学们了解了各种玻璃的特点作用后,开展了“自我介绍”的活动:你们对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今天就让我们利用所学的知识作个“自述”。现在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五组:
第一组写“变色玻璃自述”。
第二组写“吃音玻璃自述”。
第三组写“吸热玻璃自述”。
第四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
第五组写“夹丝网玻璃自述”。
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你们可以引用课文中的语句,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把五种新型玻璃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作个广告,看谁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但是,内容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同学们写得精彩纷呈,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吸热玻璃自述》。你们好!我是玻璃世界中赫赫有名的‘吸热玻璃’。在炎热的夏天,我可以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天,我可以把冷空气挡在外面,使室内保持温暖。大家都非常喜欢我。假如你能把我带回家,安在门窗上,你家就不用买电风扇、空调了,因为夏天我能把炙热的阳光阻挡住,冬天也能把刺骨的寒风挡在外面。所以如果你的免疫力差的话也没关系,有了我,夏天就不会中暑,冬天就不会感冒。现在你了解我的作用了吧!希望你能成为我的主人,我会好好地为您服务的。”这段话中的许多语言来源于课文,但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经过小作者的精心选择、组合和改造而成,详细介绍了“吸热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这样的教学,一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了知识;二是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作文训练,以介绍玻璃为例了解了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表达方式,还懂得了如何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推销。
三、文本内容的创生
这是学生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以丰富感受、深化理解、满足内心表现欲望的一种说写训练形式。文本内容的创生有填补空白、补充扩展、延伸拓展等三种最主要也最常见的方式。
如《全神贯注》一文描写罗丹如痴如醉地修改雕像的那些语句极其生动,极富积累、运用价值。对此,我设计了如下读写训练:学了《全神贯注》这篇课文,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的情景已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了吧?你能不能选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来描绘一下自己或同学全神贯注地读书或作业的情景?下面是一篇学生的课堂练笔,言语学习的价值可见一斑:张小雅坐在窗前,捧着一本书全神贯注地看着。有时,她的眼睛里会闪着异样的光,似乎书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令她十分兴奋;有时,她会不时地痴痴地微笑,似乎看到了一个精彩的片段,令她产生了共鸣;有时,她嘴里不住地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书中的主人公对话……她越看越入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整个世界对她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这样的说写安排,既是一种对文本的拓展,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这在拓展阅读的理论上,是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概括,拓的是文本深藏着的意蕴,展的是文本包裹着的内涵。
四、写作方法的迁移
选入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应该说在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且大都具有示范性,阅读教学理应引领学生感知、揣摩并在习作实践中应用。因为写作方法似乎是一种表达方法,而实质却体现为一种思维方法。操作时,应特别强调读对写的指导作用,在阅读中理清层次,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潜心会文在头脑中“建模”。只有建立了“模型”,练笔时才不至于走样,方法迁移才能成功。
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有多处典范性的状物片段值得借鉴。像第一自然段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时,语言清新明快、准确生动,从整体到部分,从前部到后部,条理非常清晰,把小燕子的活泼机灵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学可分两步: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悟,了解本段的写作顺序和表达特点,完成“建模”;接着模仿迁移这一写法,学写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用非常丰富,充分利用语用因素,其实就体现了语文教育思想的改变,即语文教学是动态的言语教学,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过好现代语文生活的能力。有了语用意识,就能够在复杂多变的语文课堂上丰富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