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华阳思源实验学校726199
摘要: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本文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入手,谈了六种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其语文综合能力,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兴趣想象共鸣审美表演比较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一论题在中学语文领域中激起了一片浪花。但这种浪花除了表层的变幻和喧哗之外,在教学实践中很少有实质性的推进。如何把语文素质教育落实到每堂课的教学中去,真正做一个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探索者,其具体作法如下:
一、兴趣法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必须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授之以趣,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以故事情节吸引学生;以写作技巧引导学生;从耐人寻味的标题入手;设置引起悬念的问题;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课文内容与画图结合起来;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素质。
二、想象法
语文课堂中的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让学生学会想象思维。如果学生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与联想,或缺乏必要的生活感受,那么再美的文学形象对他也没有多大意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等一些脍炙人口、极具表现力的诗句所勾画的种种意境,在感受力、想象力较差的学生眼里,也是平淡无奇的。
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内容展开积极的思维和联想,反复品味,字字咀嚼,达到感受和理解的有机统一。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多角度地比较、思考、分析、归纳,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之目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
三、共鸣法
这种方法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时,通过作品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操,强烈地打动学生,引起其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感情的海洋、火山,而学生纯真敏感的心灵又洋溢着对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的强烈渴求。教材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既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客观现实世界的艺术再现,又浸透了作者热烈深沉的爱憎之情,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阅读时,教师稍加引导,学生便会自然地融入作品意境,产生情感共鸣。在阅读那些年代久远、不同民族的作品时,引起学生产生共鸣就比较困难。此时,教师必须先使自己的心通过作品与作家的心发生共振共鸣,并使之在这种共振共鸣中得到净化、美化。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时代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矛盾,调动学生日常生活中相同的生活境遇,使其身临其境地体验作品中文学形象的感情。如把高尔基的《母亲》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确尽管国籍不同,但那些为了实现人类的共同理想而英勇奋斗、宁死不屈的革命者的坚贞品格是相同的。使学生与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共鸣,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四、审美法
语文教学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生动优美的语言唤起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爱美、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提高其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才能。教学中,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有高低强弱的差异,若教师能把科学美与艺术美有机结合,熔语言、造型、视听艺术于一炉,以作品作媒介,在其心中架起感受生活美、享受艺术美的桥梁,就能丰富其审美情感,健全其审美判断力,进而发展其审美创造力。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从“境”中见到“行”,从“行”中感到“美”,从“美”中产生“情”,唤起学生注意,使其乐意入境,主动领情。
五、表演法
在戏剧教学中采用“表演法”,既省时省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其钻研、理解剧本的综合素质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使戏剧教学由平淡的分析讲解式变成有声、有色、有形、有立体感的表演式;由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乏味变为学生在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中吸收知识,受到教育。
让戏剧中人物真正的活起来,使戏剧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和感染力。采用“表演法”教学,教师要充当好“导演”的角色,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竞争意识,通过让导演看评等环节,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表达,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表达交际素质。
六、比较法
这种方法是指导学生分析两篇或两篇以上文章之间异同的思维活动,对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均至关重要。比较分求同和求异比较。求同比较是同类或相近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等比较,寻求共同规律。通过比较异同来深化认识的过程,是分析、综合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能力和思维训练的过程。常用此法,无疑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资料
[1]夏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
[2]语文新课标.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