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干部学院暨国防综合教育训练基地设计郝文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19
/ 2

张思德干部学院暨国防综合教育训练基地设计郝文静

郝文静

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100053

摘要:山地建筑与地形及自然的结合是设计的重点,如何充分利用高差、减小挖填方是此次建筑实践的难点;三大功能区——干部学院、军事训练基地、运动场馆的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结合的功能关系是满足功能合理性的必要要求;此次设计将以上要点作为核心展开。

关键词:山地地形;自然环境

一、工程概况

1.基地概况:

仪陇县隶属四川省南充市,位于四川省南充市东北部,101、203省道,S2成巴高速公路、巴广渝高速公路和阆仪营高速公路贯穿仪陇县县境。仪陇县“两路一桥”(顺庆潆溪到仪陇新政的潆新路、仪陇新政至马鞍的新马路和嘉陵江大桥)是仪陇连接南、渝、蓉的便捷通道。

“学院及基地”选址主要在仪陇县新政镇河西村9、10、11社用地范围内(以红线图为准),规划面积约630亩。基地呈“8”字形,为一山谷处,整体西侧高东侧低,地势相对平缓,适合建设。

2.建设内容及规模:

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0人/天教育培训和2000人/天(营房式)军事训练所需的食宿、教学和训练场所规模以及停车场、地下车库等相关的配套设施。主要包含纪念区、教学区、生活区、训练区、库房、地下车库及场地建设等。

二、规划原则

1.规划设计体现出科学性,实用性,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体现人性化、特色化、现代化、开放化、生态化理念;

2.提高规划土地利用率,结合地形规划布局。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的高差,减少土方量(图1);

3.明确学院及基地的功能划分,探寻培训、训练作业流程的最优化,以达到最佳的人性化设计;

4.做好建筑朝向、通风、采光、建材及当地地理气候、基地小气候等的分析并加以合理利用,以达到最佳的生态节能设计(图2);

5.有效组织道路交通,按培训、训练的流程要求,合理划分人、车及物流流线(图3);

6.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本着满足当前需要、服务长远的原则,做到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经济高效和具有前瞻性,从人流、物流、空间布局、组团识别及生态等方面,创造良好的培训、训练环境;

7.合理组织交通流线,科学规划建筑平面布局及出入口设置,并注意避免周边市政道路噪声、环境对基地环境的影响。

三、规划构思

1.纪念广场采用严格的轴线布局,营造肃穆、纪念的氛围,激发来客对英雄的追思,规整的场地也便于车辆来往;生活区的学员宿舍,依山而建,随山势而动,让学员休憩之余能感青山之巍峨,受流水之荡涤,起到一定的净化心灵作用(图4、5、6、7)。

2.学院建筑以白墙、灰瓦为主调,体现素朴、典雅之形象,感受我党艰苦奋斗的传统本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军事训练片区,主要包括兵营及其辅助用房、航空应急救援训练场、步枪训练馆、室外拓展训练场等,分别设置于西侧的山地中,依各自功能特点与地形结合布局。

4.训练用房采用与干部学院相协调的风格,强调统一性和相对封闭、简洁的立面,体现军营建筑威严、挺拔的气质并与生活区的建筑形成对比。

五组团:纪念组团,生活组团,训练组团,军营组团,航空组团(图10)

五、功能布局

1.纪念轴为东西向,西起入口广场,东达纪念楼结束,轴线两侧设置两组对称的建筑,形成纪念广场。广场由东向西通过台地跌落与城市道路连接,广场面向嘉陵江与道路垂直连接(图10、11、12)。

2.训练轴为偏东南北向,开始于运动广场,经过宗旨广场至射击场结束。射击场处于尽端,利用轴线尽端山体做掩体,适合射击场的安全功能要求,处于尽端的位置也暗示出训练项目的高潮(图13)。

3.干部学院片区位于基地的东北部区域,地势相对平坦,适合体量大、联系密切的建筑群布置;军事训练片区位于基地西南区域,山形起伏大,适合不同功能的军事训练用地布置;公共片区位于两者之间便于共用。

4.纪念组团位于干部学院片区的南侧,此处本为山谷的谷地,通过适当填方形成跌落的台地,适合布置成组、规整的建筑,并可利用部分下凹场地设置地下停车库,同时也减少土方量。纪念组团的建筑成凹字形围合成纪念广场,尽端为舒展并庄重的行政楼,北翼为教学楼和报告厅;南翼为礼堂和两德纪念馆、两德书画馆、图书馆等。对称布局庄严肃穆,提现出纪念性和礼仪性。

5.生活组团位于干部学院片区的北侧,为相对较缓的山地,依山形布置学院宿舍,自由而舒展,并利用前后两排宿舍的高差争取更多客房具有良好的视野和景向(图14)。

6.训练组团主要位于公共片区,以训练入口广场作为起始,射击馆结束,沿训练轴的展开分成三部分。

1)围绕训练入口广场分别布置有训练馆、篮球场地和羽毛球场地等,中心感强烈,联系便捷。

2)宗旨广场紧接着训练馆,处于训练组团中心显要位置。西北侧的主席台正对场地,南端嵌入山体,保持地貌的完整性,体现尊重自然的原则。东南向与兵营广场相接,从兵营食堂的大玻璃,可以俯瞰宗旨广场,产生空间对话;西南侧与设计广场相接,与其成台地关系,从设计广场也可观摩宗旨广场内的活动;西侧山坡上为航空组团,由山间小路联系。

3)紧接射击广场的手枪射击馆、步枪设计场和泅渡训练场地,呈平行展开,可以保证设计训练的安全性;设计场馆面对呈围合形的山体,可作为天然的掩体,同时也形成空间收尾之势。

4)军营组团位于南侧的山坡顶上,基本规则布置,并用山间小路与兵营相接。

5)航空组团选择受飞行干扰较小的西侧山顶的平整地带,布置四组直升机停机坪,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保留原停机坪周围的自然山体,不影响原貌,并在部分山体中通过少量开挖,作为航空训练设施用房。

图14

六、交通组织

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基地内多功能的流线,使其互不干扰。本着人车分流、军事训练和干部培训独立的原则和目标,将各种性质的人群有效分流,使训练和培训的人流能够便捷快速到达各功能组团。

1.混合交通系统

为适应军事训练和干部学院两种功能的结合,以及不同地段两种地形的特点,道路系统采用混合系统。

学院片区地势较平坦,采用环形道路系统,便于车辆在学院内环通,少走回头路;军事训练片区地形复杂,采用树杈形道路系统,以便适应地形,通过迂回方式攀高到达目的地,尽端均设置回车场地。

2.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

1)人行步道形成网状,穿插于机动车道间,尽量减少与机动车道的重叠,做到人车分流(图15)。

2)对于平时使用进行进车管理,除满足消防、领导视察、物流和其他应急状况时,一般机动车辆几乎均在入口广场处进入地下车库或临时停车位,从而进一步加强基地内的人车分流效果。

3.出入口设置

根据现有县区道路情况和基地内的功能要求,本方案在总体上共设置三个出入口。

1)主入口在东西侧,通过现有道路进入纪念广场,对领导视察、参观人员和自己开车的培训人员开放。

2)次入口有两个,其中一个与主入口并列,对集中往来的培训团队开方,方便培训人员直接进入宿舍安顿;另一个位于基地西北侧,与现状道路相接,供军事片区的后勤车辆出入,也可作为整个基地的应急入口。

3)主入口广场的南侧另增设供军事训练使用的独立出入口,满足军事训练出入的独立性。

4.停车系统

基地内考虑两种功能的需求,分别设置停车位。

1)干部学院片区采用集中停车和分散停车相结合。集中停车在地下车库,地下车库出入口靠近主入口,进入大门后直接进入地下车库,减小地面对人行的干扰;分散停车设置在各入口广场一侧,供一般来访车辆临时停放,不进入大门内部,减小对学院内部的干扰。

2)军事训练片区采用集中地面停车方式。由于该片区远离主入口,停车位选择在军事训练片区内,靠近使用区域并保证30辆大巴车的停放要求,由独立入口通过内部道路直接到达停车场,获得直接、便捷的停车效果。

5.消防设计

基地内的机动车道均可直接到达各个楼宇,对于布置有困难的区域,增设3.5米宽的专用消防车道,满足规范对消防的要求(图16)。

七、结语

通过此次项目实践,对于复杂地形及复合性功能的建筑总结了如下要点:

1.合理利用地形。在经济与便利之间寻找平衡点。

2.适应地形的交通。在地形与功能特点上力争一致。

3.协调多功能使用。在独立于联合之间营造和谐气氛。

4.人工与自然共生的环境。突现纪念性建筑的的仪式感;体现生活区的曲折自然感。

5.塑造融合的形象。地方特点与纪念文化相融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参考文献

[1]梅洪元;朱莹;张向宁;徐阳.重庆现代山地建筑空间整体适应性创作研究.建筑技艺.2018-12-20

[2]李任娴.山地建筑设计模式语言研究.长安大学.017-05-20.

[3]王倩.基于剖面解析的山地建筑设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15-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