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人民医院155700
[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7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入院顺序,单号作为对照组(n=35),双号作为观察组(n=35),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PaO2、SaO2水平高于对照组,HR、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再入院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86%(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有利于减少呼吸肌耗氧,改善呼吸肌疲劳,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再入院次数,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最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无创呼吸机;临床效果;并发症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andstudytheclinicaleffectofnoninvasiveventilatoron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withrespiratoryfailure.Methods70patientswith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mplicatedwithrespiratoryfailureadmittedtoourhospitalfromJanuary2015toOctober2016wereselectedforthisstudy.Theirclinicaldata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Accordingtotheorderofadmission,thesinglenumberwasusedascontrolgroup(n=35),thedoublenumberwasusedasobservationgroup(n=35).Thecontrolgroupwasgivenroutinetreatment,andtheobservationgroupwasgivennoninvasivebreathingonthebasisofroutinetreatment.Machinetherapy.Results(1)ThelevelsofPaO2andSaO2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high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andthelevelsofHRandPaCO2werelow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P<0.05);(2)thelengthofhospitalizationintheobservationgroupwasshort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andthenumberofre-admissionswasless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P<0.05);(3)theincidenceofcomplicationsintheobservationgroupwas5.71%,which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22.ConclusionNon-invasiveventilatortreatmentforCOPDpatientswithrespiratoryfailureisbeneficialtoreduceoxygenconsumptionofrespiratorymuscles,improverespiratorymusclefatigue,shortenhospitalizationtime,reducere-admissiontimes,fewercomplications,highsafety,andultimatelyimprovetheclinicalefficacyofpatients.
[keywords]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respiratoryfailure;noninvasiveventilator;clinicaleffect;complications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內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以持续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气道高反应特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胸闷、喘息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时,氧疗是关键,国外有研究表明此类患者接受持续氧疗后[1],死亡率降低了30%~40%。此研究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旨在为疾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入组标准:(1)符合2013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COPD和呼吸衰竭诊断标准[2];(2)无无创呼吸机禁忌证;(3)临床资料完整,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疾病;(2)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急性感染、精神障碍者;(3)甲亢、高血压、胰腺炎、肝肾功能不全者;(4)临床资料不完善,中途退出研究者。按照入院顺序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45~76岁,平均(62.3±3.1)岁;病程4~18年,平均(8.90±2.33)年。观察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46~75岁,平均(62.3±3.1)岁;病程5~18年,平均(8.87±2.30)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营养支持,糾正水电解质失衡,同时给予止咳、平喘、化痰、抗感染等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此研究所应用的呼吸机为伽利略GALILEO呼吸机,氧流量控制在5~8L/min,保持吸气压8~20mmHg,呼气压4~12mmHg,呼吸模式调整为S/L。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科学调节氧流量、呼气压、吸气压等,控制氧浓度<35%,氧饱和度>90%,每日持续治疗8h。压力调整由小变大,直到不同呼气末正压(PEEP)达到8~12mmHg,气道峰压30mmHg。
1.3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其心率(HR)、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等指标进行检测。(2)详细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再入院次数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对此研究中所有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均在版本为SPSS22.0统计学软件中完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气分析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HR、SaO2、PaO2、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结束后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HR、PaCO2低于对照组,PaO2、SaO2高于对照组(P<0.05)。
2.2住院时间和再入院次数比较
和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再入院次数显著降低(P<0.05)。
2.3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有文献报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每年发生0.5~3.5次病情加重,住院死亡率为10%~60%,死亡率高低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COPD是在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影响下形成以气流阻塞为特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由于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感染等引起呼吸肌疲劳、气道阻塞,导致多发病灶性肺不张,出现肺泡换气功能障碍,引发呼吸衰竭,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3]。
呼吸机辅助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有利于增加患者通气量,改善氧合功能,扩张痉挛支气管,减轻二氧化碳潴留及低氧血症。过去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虽具有不错的通气效果,但治疗费用昂贵,治疗期间已出现多种并发症,受到一定的限制[7-8]。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无创呼吸机在临床广泛应用,其不会对气道造成较大影响,安全性高,可提高患者治疗舒适度和依从性。无创呼吸机治疗过程中,吸气可产生较高的吸气压,增加肺泡通气量,帮助患者克服气道阻力,有效改善肺内气体分布不均的情况;呼气时产生的呼气压,对内源性呼气末正压产生抵抗作用,避免肺泡萎陷,改善弥散功能,加快肺泡中二氧化碳气体排出,提高血氧分压。此研究结果表明,经无创呼吸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aO2、SaO2水平高于对照组,HR、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有利于改善血气指标,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血气指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再入院次数,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邵伯云,周维华,朱伯金,等.无创呼吸机联合纳洛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疑难病杂志,2017,16(1):40-43.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255-264.
[3]马莉.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的护理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z1):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