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语文课注重欣赏
为改变我们目前重技巧少赏析的语文教学现状,必须让日常的每一节语文课回归原点――欣赏。日常语文课应该多些字词句的欣赏,多些欣赏文学能力的培养,少些为了高考的借口,少些急功近利的处理。否则,教出来的学生将来也许个个“精明能干”,但低能且情感干涸甚至缺失。
一、教学案例——欣赏去哪儿了
选拔课活动,笔者听了几位教师上杜甫的《兵车行》,他们对课文的处理基本相同,以下是其中一位教师的课堂。
(一)课前导入。
自我介绍,拉近师生距离。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杜甫的《兵车行》。”
(二)回顾知识。
回顾杜甫诗句或诗篇。之后稍加引导学生背完《石壕吏》,进入新课。
(三)“行”简介。
(四)了解背景。
请一学生读课文注释。(这注释就是文章的写作背景。)
(五)新课学习。
1.齐读全文。教师提出要读出其中的感情——低沉。
2.教师范读。
3.学生范读。
4.交流互动。师问:“你感觉文章中哪句给你的印象深?或者你认为哪句写好?”生主动说:“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师问:“为什么生女的好?”生答:“因为生男的要去打仗,打仗就很有可能死了。生女的就不用去打仗。”
师点名回答。生答:“第一段,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师问:“为什么说这一句好?”生答:“这一句写也了哭声的凄惨。”师又问:“这句共用了几个动词?”生答:“四个。”教师:“好。回答得好。请座。”师问:“如今当兵会是如此凄惨吗?”生纷纷说“不----会----”师说:“如今,一人当兵,全家光荣。放鞭炮,带红花,有的还宴请宾客,风风光光的。”
5.理解课文主题。师问:“文中哪句是警策句?”教师解释警策句意思。一生答:“文章的最后: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师问:“这一句是不是呢?”有的说不是。师提问一生。生答:“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师问:“为什么?”生回答:“作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课文的背景介绍讲的也是针对战争的。”师:“说得很好!”小结统一答案。
6.再读课文并背诵。教师提醒要注意押韵。“第一段押的是――iao韵。”师生齐读一遍。教师再提醒注意看每句开头的词,如,车,马,行人,耶娘,尘埃。然后尝试背诵。后师点名背。最后教师边讲析边板书,引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7.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不被抓”
8.全班齐读全文。
这一节课让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出来了。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善于启发联系已学知识,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与主题并落实了第一段的背诵。学生在“文中哪句是警策句”等问题中发挥了主体地位的作用,保持了较积极的学习情绪。可学生的学习空间受限了,看似“礼尚往来”热闹的语文课,学生却没能好好读课文,就有能好好的欣赏文中的字词句,就不能好好的思考内容,语文课“立人”的欣赏去哪儿了?
二、对策与设想
这几节课让笔者也有机会好好思考了一下,象《兵车行》这类容易读懂的文章如何上才能出语文味。其实问题要解决,还得从“最初”的地方开始。
第一,明确教材要求。每一册课文前面的“说明”已经明确了阅读教学的要求:“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尤其指出“高中第五册的阅读教材,着重学习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哲学……以及先秦诸子散文和唐代诗歌。……古代诗文两个专题,其一为唐代诗歌,力图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有所提高。”
第二,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就以单元知识为基准。该课文的第五单元知识明确“本单元学习李白和杜甫的诗。……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作品,着重领会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
第三,明确教学定位,根据教学目标定位,即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第四,少些高考的借口,多些立人的理由。江苏特级教师严华银教师说,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进而培养起优秀的读写素养,并且在独立中形成特立独行的个性品格,进而具备独立的创造与创新精神。这告诉我们语文课不要以“国考”为由剥夺了学生欣赏文学的权力。失去了语文的欣赏,也就失去了阅读;失去了阅读,就失去了辨别是非美丑善来等能力,语文课又怎能再谈育人立人。
明确了以上几点,或许欣赏就成为语文课的主题。下面是就《兵车行》第一段作的课堂设想: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欣赏文学能力。
学生借助注解梳理第一段。
诵读,理解文段。本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情感有所改变,愤恨之情有所体现,应用升调读。同时本段落共6句,iao韵,一韵到底。齐读、自由读理解文段。
学生根据课后练习第三题第一问“‘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霄’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相互交流阅读感受。
“诗歌开篇就呈现出悲惨的送别场面,它是如何描写出来的?”指导学生欣赏文本。欣赏要注意:第一,抓形象;第二,抓语言。尤其注意动词,形容词或数词。第三,形象用语言表达出的情感。第四,作者表情达意的技巧。
学生按要求完成欣赏。教师相应提示及补充,最后总结。
形象:车,马,行人,耶娘,妻子。
语言:辚辚,萧萧,走,牵,顿,拦,哭。
情感:摧肝裂胆,生离死别的悲怆、眷恋、愤恨、绝望,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表达方法:细节描写,渲染,夸张。
这样设计,从文本中描绘的形象入手,明确杜甫的写作对象。接着学生品读语言,从语言去感受作者对写作对象的描述,注意体会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从中体会他所要表达的感情,领略杜甫朴实沉郁的文风。这也将本段、本单甚至本单元的重点目标——欣赏,体味文风——落实下来了。
都说“教无定法”,但法要“万变不离其宗”。任何时候语文课都不应以机械的识记、繁琐的讲析、赘碎的问题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与欣赏。想让语文课上得更精彩,更有语文味,那就放手让学生去欣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