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汪海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确如此,高效的数学课堂从来也离不开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作为数学课堂引领者和组织者的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领学生在深度参与中探究学习,启迪智慧。那么,在数学教学中该怎样创设情境呢?我常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创设童话情境,让数学插上想象的翅膀
童话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之一。把数学问题用童话形式描绘出来,能够给数学问题赋予情节,甚至赋予生命,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线段》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线段王国的小王子要带小朋友去线段王国游玩,孩子们一听,马上表示出很大的兴趣,对于小王子送给大家两根线有什么用时,孩子们则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这正是我设计这堂课想达到的目的,不到2分钟的导入就将孩子们的求知欲调动了起来,新知的学习成了孩子们的内心需要,而把整堂课知识的学习都贯穿于小王子带大家遨游线段王国的童话情境,又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
二、创设游戏情境,让数学成为快乐的天地
游戏是儿童思维活动、情操和志向的源泉。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具有贪玩、好奇心强等特点,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针对儿童这一天性,有经验的老师,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基础知识出发,在教学中巧妙地设计一些游戏活动,使学生从轻松愉快的玩耍中学到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时,我设计了“小猴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猴,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学生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活动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教师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上的算式得出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在活动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融入生活的源泉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小红和小燕同时从家里走向学校,小红每分钟走70米,小燕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我在新课之前,请学生理解四个词:同时、相对、相遇、相距。我便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自己玩游戏:有的玩“斗鸡”、有的玩跳皮筋、有的比赛跑步……学生乐在其中,却不知今天我们所需理解的四种状态就蕴藏与他们的游戏中。突然我喊停,学生保持现状:有的刚准备“斗鸡”,有的“斗鸡”撞在一起,有的在起跑线上,有的跑一前一后。老师出示四张卡片,让学生挑属于他们现状的词语,学生都一一挑对了。上课了,让学生充当演员表演。要求:可以一人单独思考,用双手进行理解;也可以两人配合表演,并且让学生挑选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有学生自然而然说到了“相遇问题应用题”,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理解了本课的难点,教学达到轻松又高效的境界。
四、创设艺术情境,让数学笼罩审美的光环
初步的成功,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当孩子们进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情境时,是那样兴致勃勃,继而沉浸其中,甚至流连忘返呢?经过观察我发现,“美”是教育的磁石。那如何充分地把美展示在孩子的眼前呢?我想到了艺术。于是,大胆地将图画、音乐、引进当时单调而沉闷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涉及到有关角的概念: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角。我是这样设计的: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让学生随意地由一点画出两条射线。学生画法很多,结果形成了这样一个图:
便问学生:“你仔细看着这幅图,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像太阳、像刺猬、像晚上的星星在闪烁、像一颗宝石发出璀璨的光芒。然后让学生盯住其中的两条射线,告诉学生这样便形成了一个角。
艺术走进数学教学,让孩子们具体地感受到美----艺术的美和数学本身内涵的美,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符号式的数学教学,在艺术的典型化的展示中,使模拟问题的情境,罩上了审美的光环。我感悟到孩子要“美”。“美”能生情,“美”能激爱,进而认识到孩子的认知活动不可能是纯认知的。艺术情境的美,巧妙地将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结合得是那样合乎逻辑。我猛然觉得我找到了一条多少年来寻求的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精神品质的路,实际上也是今天新课程标准阐述的数学教学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总之,数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时刻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放在心中,时刻把教材的重难点放在脑中,时刻把新课程的理念扎扎实实地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只有这样,高效课堂才能真正与我们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