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在语文课堂中的体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个性化在语文课堂中的体现

廖思娥

广东韶关市曲江区第二中学廖思娥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正是要培养具有开拓型、创新型的人才,提倡尊重主体、发展个性。语文课正是师生个性自由地驰骋的领域,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循规蹈矩为最优的观念,引导学生大胆地标新立异,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弘扬学生个性。

一张语文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了泥和水。”有一学生答:“雪化了,变成了春天。”结果被老师打了个叉子。有一次,一位教师出示一幅图让学生写话,画面是:一片金黄的麦子和两个正在捉蝴蝶的小孩。学生写了“庄稼丰收了。”也被老师判错了,因为标准答案是:“小朋友正在捉蝴蝶。”由此我想到:就是这一个个的标准答案,竟使无数个充满想象活力的思维被轻易否定,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学生,不是越来越健康、活泼,而是越来越无生气,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的个性。学生作为人,是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它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的生命和个性的发展加以关爱。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不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有着各自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课文的感悟也会有差异。

一、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的内涵

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是语文学科焕发生命力的重要载体

“文无定法,教无定法。”我们需要不同的形式,不固定的变换来落实教学过程。我们需要教师充满个性,教师的个性有益于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教师有个性,才有语文教学的艺术。个性意识强,个性教学主动性愈明显,愈能有效地进行和指导语文教学。同样,个性意识越强烈,教学创新意识就越强烈,愈能创造地运用于语文教学艺术之中。只有教师充满个性特征的课堂教学,才能激活整个课堂,激发出课文深层的生命活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使语文学科被学生所喜欢,语文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神韵才能被学生所了解,所延续。

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是培养学生个性,提升其文学素养的重要条件。

“素质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积极的有导向性的教学活动不仅具有传递人类民族文化遗产的功能,而且应是能成为培养个性精神的过程。

当前非常盛行的一种观点是教师为主导,教材为载体,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其实教师、教材、学生是“三位一体”的,他们均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学生都是有思想,会言论,充满活力,不断变化。而教材也不应仅仅被视为是一种载体,教材所选的文本本身体现的是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一系列文章的被选编也体现了编者潜意识中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材也是活生生的,透过教材文字的表面也应能感受到鲜活的血肉之躯,因此说,教师、教材、学生、应是共存于课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依托,相互交融的连带体。

在这样的“三位一体”中,教师只有以自己的丰富个性,借助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出充满独特人文特质的学生。

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毫无疑问,学生作为个体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具有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有差异性,为了尽量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必须给他们的个性以充分发挥的余地。在语文教育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尊重个人、尊重个性,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着。语文教育最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语文教育的个别化或个体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使学生的语文水平整齐划一,让所有学生都变为优等生,而是使优等生与差等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目的是为了个性发展服务的,是为了将知识教学与个性成长结合起来。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现在课堂上,就必然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个性教育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它不是不要教,而是把教立足于向学到转化上,教学过程就是教不断向学转化的过程,学不断摆脱对教的依赖,不断走向自主,独立,走向创新。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的个性。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真正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实质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并要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看待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文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劳动的成功与否,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都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了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了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有这么一段资料,说中国、日本、美国的美术教师同时上一节画苹果的美术课,中国的教师是先在黑板上画一个苹果,让学生们描摹;日本的教师是在讲桌上放一个苹果,让学生看着画;美国的教师,则是搬来一筐苹果,每个学生发一个,大家各自观察着画。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所处的主动与被动的地位也截然不同。这反映了中美教师在弘扬学生天性和个性方面的不同思想。

从这段资料中,我获得了一些启发,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例如在教《木兰诗》,讨论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时,有的说,木兰替父从军,说明她很勇敢并孝敬父母;有的说,木兰十几年女扮男装都没被发现,说明她很坚强聪明;有的说,木兰有高官不愿做,说明她崇尚自由。讨论完人物形象后,我用一副对联为木兰唱一首赞歌:“勇木兰女扮男装屡建功勋沙场扬英名,奇女子替父从军不图利禄千古传佳话”,要求学生为这副对联加一个横批。经过思考,有的加了“为你喝彩”,有的加了“忠孝两全”,有的加了“孝女报国”,有的加了“巾帼不让须眉”。这样的阅读教学,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宽松、和谐和民主的氛围中完成,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个性的形成无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要强化学习参与。为此,要了解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的共性和个性,与学生心理上沟通,形成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设计课堂发言的内容时要具有由浅入深的梯度,创造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人人都有话可说,要让课堂活动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使课堂真正地充满生机,焕发活力。

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我们不要在语文学习中把学生变成“鲁滨逊”。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创造让学生自主,独立活动的时间,让每个学生的天资,兴趣,爱好,专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筛选有价值的、全班学生必须掌握、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多次细读课文,甚至多次品读课文,使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使我中有书,书中有我,达到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呈线型,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问、思、读、悟、解。

例如在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字词去挖掘文章的内涵。到词句中去挖一挖,试试能挖出多少字面以外的东西。为防浅尝即止,每个同学只要挖出一处精彩即可。老师先抛砖引玉,先挖一个试试。如“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字,开始我感觉这个字用的不好,想换为“吹”字的,但又想“吹”字不能写出风的力度;换“掀”吧,似乎又表现不出茅草的动态。要想既写出风的迅猛,还又表现出茅草的动态的字,我看还是非“卷”字莫属了”。在这一基础上,学生陆续挖出了“三”、“铁”的多重含义,“长夜”的双关意义,从而感悟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由300名学生就会有3OO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有自己的选择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征。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承认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学生发展其个性;要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个性的研究,尤其是对学生学习风格的研究。在教学中关注并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使教学具有人性化;要坚持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的多样化、灵活化、个性化,以适应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同时语文教师也要有独立个性,做到教学有个性,教学方法有个性。只有重视个性化教学,才能使学生不致于被学习所限制,才能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