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思路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语文课堂教学思路浅谈

王宏伟

王宏伟山西省新绛县南社中学043100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改中,大多数语文教师把精力集中在教法和学法的研究上,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教研课题,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围绕着这一课题,我们能否找到一条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借以组织课堂教学呢?几年来,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整体感知、局部点拨的思路教读各种文体,得到不错的效果。

我们知道,就一篇文章而言,“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可教可学的东西很多。但它的组成,又不外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回答写了什么;形式则回答怎么写的,两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遇到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整体感知、局部点拨正是能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所谓整体感知,即首先从宏观上指导学生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旨,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局部点拨,则是以文章的主旨为向导,从微观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文章表现主旨的结构层次、手法、遣词造句等,进而深入了解文章的疑难深蕴之处。这种教学思路,好比我们引领学生登山揽胜,先引领他们登上山岳之巅居高临下,俯瞰全局;再引导他们下山寻异探胜,细细观赏。这样,学生可在俯瞰时知其全貌,叹其壮观奇瑰,下山时便能信步所游,每到一处,又都知其与整体的关系以及在整体中的方位。实际上循着整体感知、局部点拨的思路组织课堂教学,就是以纲带目,把宏观教学与微观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相辅相成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这不仅完全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而且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便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他们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

例如,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一词,咏雪抒怀,气吞山河,撼人心魄,读之令人昂扬奋发。这首词背景复杂,底蕴深厚,艺术形式多样,初中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我们运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先局部后整体组织教学,一字一句解释,教师讲,学生听,完整的一首诗词就会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令学生情趣索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运用整体感知,局部点拨,以纲带目的组织课堂教学,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教读时,教师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开门见山地点出词的题目是“雪”,继而进行提问:“词上下阕是否都在写雪?”这时学生会很自然地答道:上阕写雪,下阕则在论人。“那么,‘雪’与‘人’是两个本不相属的事物,作者是如何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由绘雪景到论人的用意是什么?”“全词的主旨可以从哪里看出来?”这时一连串的整体提问,有效地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行整体上认识到:词的上阕写雪,意在描绘、赞美祖国河山的壮丽;下阕论人,旨在探究谁是当今祖国大好河山的主宰者-----“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上下阕则是借助“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在此后对词的局部点拨中,教师可先就上阕分别提问:“词的上阕写雪分别提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具什么情态?又是通过哪些词语展现出来的?”“上阕的结构层次又是怎样安排的?”……按照这一思路分析词的下阕,就会驾轻就熟,底蕴尽收眼底。经过这一番整体感知、局部点拨,学生对整首词的优美意境及深蕴传神之处的理解,已经是立体的,透彻了的,可说是用时少,效果好,事半而功倍。

以整体感知、局部点拨的思路组织课堂教学,教师要至始至终发挥主导作用,善于引导学生把握统摄文章的关键语句,深入剖析局部相对于整体的依存关系,从整体到局部,再反过来,从局部到整体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构思的艺术匠心,从而在艺术上得到鉴赏,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受到陶冶。当然,这需要教师一方面深入钻研,吃透教材,并紧扣教学目的,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选好读讲的切入点,精心设计出思考练习题,供学生预习,是学生在老师授课前对文章有个初步了解。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够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登山揽胜”,领略文章的精妙传神之处。否则,学生在仓促间会所问非所答,影响授课效果。另一方面,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局部点拨的过程中,既要防止只见深林,不见树木的倾向,又要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一叶障目的作法,要至始至终把文章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去处理。这样,我们就能切实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