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赏识教育的困境与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3

浅析赏识教育的困境与策略

黄锦珠

广州市南沙区碧桂园豪庭幼儿园

摘要:本文在探讨赏识教育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赏识”的“度”。希望通过本文,能让我们真正认识到赏识教育,并且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在教育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既要合理使用赏识教育,也要结合批评教育、惩戒教育和挫折教育等其他教育方式,使得教育手段更加全面化、多元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赏识教育鼓励现代儿童教育赏识激励

一、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如春风般吹进了人们的心田。在大家提倡并且运用这种以爱为本质的教育理念时,有些人却走入误区,把赏识教育当成是一种表扬和赞赏的手段,并没有正确理解赏识教育的真正概念和其丰富内涵。赫尔巴特曾说:“人生要善于思辨”,任何事物都有它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赏识教育也一样,我们不仅要大胆的肯定它,同时也要用辩证的眼光去认识它。

二、赏识教育的概念与内涵探讨

2.1什么是赏识教育

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为给人表扬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赏,含赞赏,欣赏之意;识,是肯定认可之意。赏识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快感,做起事来心情愉快。我认为赏识教育就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充分的给其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通过不断的鼓励,使其能够逐渐培养成为一个自信、自强、自赏的人。而周婷婷从一个经常犯错误的聋人小女孩,在父亲赏识教育的不断激励下,最终成为首届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10位杰出女性之一。周婷婷的故事说明,对于逆境中本应该悲观的孩子,赏识教育却改变了她的命运,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帮助其走向成功,也使我们大跌眼镜,感叹其神奇之处。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是赏识教育这个理念的核心思想。赏识,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过程。”①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而用一种主动称赞的教育方式,取代教育过程中因为指责给孩子造成的压力,不断给孩子以鼓励和掌声来增加儿童自信心,这样的一种方式,归结为一种概念就是:教师认识并赏识学生才能,从而使学生增强自信,主动发展的教育方式。(赏识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②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孩子都需要不断的激励。每一个儿童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望着收获肯定和赞美,而赏识教育正是把眼光对准了儿童们的这个想法,给他们以肯定和赞美。这样说来赏识教育似乎很平凡,可是作为系统的教育方式,它又有一些与众不同。在赏识教育里最主要就是防止走入误区,不能把赏识的目标定位于狭隘的成功,如第一名、考重点大学等,而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爱心,充满自信,全面发展的新人。真正当这样的教育作为一种系统全面的方法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就不能只看它的概念,而要去更深的解读赏识教育。

2.2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出现在我们身边,我们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概念的理解方面,而应该更深刻的去理解赏识教育的内涵。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是儿童心理学的一种延伸。下面将从几个方面阐述赏识教育的内涵:

赏识教育正是利用了动机理论中学生对激励的需求这一特点进行带有激励性的教育。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只有通过激励的调动,才能让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还有足够的学习动机。反之,我们看到很多家长忽视了激励对孩子学习动机的重要性。他们在孩子的成长中,教育开始与苛刻挂钩;由于“望子成龙”心切、感觉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的优秀,一味的指责、攀比、充满哀愁、抱怨、贬低,想尽一切办法刺激孩子。这个时候,孩子们学习的动机开始因为家长的指责而改变。大部分孩子认为学习是给家长学的,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动机,其结果是适得其反。

2.3赏识教育的培养目标

鲁迅曾经说过一句话:“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长大后他也做不了人。”我们现在的教育自然是为了孩子在未来能够成为可用之才,而赏识教育,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把孩子教育成天才的教育。它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步骤,需要我们去耐心的学习和逐步的实施。

赏识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得到了自信心,才能对成长做积极的努力,而通过鼓励和树立一个好的大环境,是我们教育者应该从一开始就去做的;赏识教育的第二步是,促进孩子的主动发展。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变成教育他自己的人。⑤只有通过培养让孩子达到主动发展,才能让他自己去社会里面对各种变化;赏识教育的第三步,让孩子们学会自赏,能够赏识生活,开心生活。老师和父母不能只把赏识送给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学生,而是应该让孩子在被教育过程中学会给予,这包括自我赏识和人际之间的相互赏识。只有爱被传递了,才能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

三、赏识教育的误区

赏识教育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儿童,其中很多的理念,都和世界上著名的教育方法中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这种教育模式,正是通过把儿童心理学提高到一个很重要的高度,以通过儿童的眼光去看问题的方式,达到教育者和儿童之间最好的沟通。当然,心理学的“度”要求很高,因此会因为掌握不好赏识的“份量”而走入误区。下面我们通过对一些国内外一些教育案例的分析,在联系我们赏识教育中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我们在赏识教育实践中走入的一些误区,只有纠正并且走出了这些误区,我们的赏识教育才能更加成功。

1、“蹲跪效应”纠正“中心赏识”

一位教育心理学家在散步时,发现一个小女孩趴在草丛中正神情专注地喃喃低语着,心理学家站在小女孩旁边观察了好一会,也没有发现小女孩这样做的原因,于是心理学家同小女孩一样趴了下来,发现小女孩正在与草丛中的蚂蚁对话,于是理解了小女孩的行为。后来,他就由此总结出“蹲跪效应”。

这样一个效应让教育者们放下自己的高姿态,不在以“俯视”的眼光去对待受教育者,而真正的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尊重效果直接导致了学生们的地位发生变化,他们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保障。可是,很多教师在把这种赏识观点运用到实践中时却走向了极端,因为他们的过度赏识,把“蹲跪”理解为“混同于学生”,把“与学生‘平视’去看待问题”理解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心赏识”思想。由于“中心赏识”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运用赏识教育时,一面倒地认为在赏识教育里,学生总是对的,教师总该顺着学生,教师应该从学生角度去寻找学生这样做或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性的依据,简单地说,就是不少教师将“蹲跪效应”理解为“想尽办法证明学生是对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读。

赏识教育是要增强孩子的自信,而不是培养孩子的自负。很多家长在赏识实施过程中却忽视了赏识的“度”,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全能型的,在行动上往往表现为对孩子做不切实际地或者过分夸大的赏识,这种不注意孩子自身特点的放大镜式的赏识实际上背离了赏识教育的内在规律了,要求每一朵花都开成牡丹是不可能的,强调每一棵小草都一无是处也是不可取的,这种放大镜式或显微镜式赏识同样是有害的,他们很容易让被教育者滋生自负、依赖思想和扼杀他们正常生长的生机。

“蹲跪效应”正确的解读应该是,教育者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从学生的视角去观察思考问题,从而寻找到学生这样做的原因和依据。但寻找原因和依据的作用是两方面的:一方面用来证明学生是正确的,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用来证明学生是错误的,从其中找到批评或说服学生的依据,以令学生心服口服。“蹲跪效应”的误读就在于,不少教师只发挥了它的第一种作用,而忘却了它的第二种效能。

2、“罗森塔尔效应”纠正“夸奖赏识”

罗森塔尔是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一次他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对几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智力测验,当所有的问卷被收上来后,他随便从各班抽取了几张问卷,对老师说,这些孩子的智商是最高的。几年后,这些原来表现平平的学生,变得优秀起来。⑦

这一心理现象后来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其在赏识教育里被理解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应该以肯定、表扬为主,教育者的肯定与表扬,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暗示,这种暗示可以激励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当这种激励的方法被推广之后,“罗森塔尔效应”,就逐渐被误读成为“夸奖赏识”,由此而产生了许多负面作用。而这种效应之所以被误读,原因在于很多实施“夸奖赏识”的人忽略了“罗森塔尔效应”真正发挥作用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罗森塔尔是美国当时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的结论具有权威性,这些孩子们包括他们的老师对这一结论是深信不疑的;二是尽管罗森塔尔拿回问卷后并没有认真统计和分析,而是随便抽出了几份,但这一情节,学生及其老师并不知道,在他们的心里,一直认为“智商高”这结论是真实有据的,学生有坚决相信它的理由。因为结论有“权威性”和“真实有据”两个特点,所以这一结论才能对孩子们及其教师产生心理暗示,而且会经久不衰。也就是说,对学生进行肯定与表扬,其肯定的内容或依据一定是为被肯定、表扬者所深信不疑的,否则“罗森塔尔效应”就会失去发挥作用的条件。

在我们的赏识教育实践中,很多教师对孩子进行的“肯定与表扬”与罗森塔尔相比,这种“肯定与表扬”很明显缺失了两个必须的条件:权威性和真实有据性。因此很多教师在赏识时,被赏识者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与进步,甚至会退步,这就是人们总结出的“滥夸奖”现象。

任何规律、法则、效应只是针对人群中的大部分人而言,不排除在少数人身上它将失去作用。不少的教育对象是经不起“夸”的,特别是那些毫无根据的“夸”,不夸还好,越夸越不行,因此,运用“罗森塔尔效应”也应因人而异,这是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的第三个条件,可惜它同样被那些天天使用“夸奖赏识”的人忽略了。

3、“南风法则”纠正“温暖赏识”

“南风法则”是讲有一天,南风和北风碰在一起,比赛谁的威力大,看谁能把人们身上的衣服脱掉。北风先来,它使出了浑身解数,狂风大作,冷气嗖嗖,威力无比,刮得人都有点站不住,可是人们将身上的衣服裹得更紧了。于是南风出场了,它轻风习习,暖意洋洋,不一会,人们感到浑身发热,自动将衣服脱了下来。后来教育心理学家将这一寓言故事总结为教育心理学上的“南风法则”。

“南风法则”在赏识教育里被理解为:教育学生,有时温暖的话语、入情入理的说服比严厉的批评、大声的喝斥效果会更好。

很多的教育者以为“温暖赏识”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学生迟到早退了,使用“温暖赏识”;打架斗殴了,也使用“温暖赏识”。结果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便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班级纪律无法维持。这完全是在运用中产生的一个误区,我们的批评教育要看对象,要看条件,要看学生错误的性质,切不可无条件地使用。只有分类处理,才能纠正错误,我们应该学习惩戒教育里的方法,如果一个学生因打架斗殴而严重违犯了学校纪律,应严加惩处决不简单批评,当其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且决心悔改的时候,这时候可以降低批评等级,对其施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向他说明接受处分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让他心悦诚服地接受处分,效果一定比单方面地使用温暖赏识要好得多。

总之,赏识教育是一门内涵丰富、科学的教育。教育者仅仅知道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有着赏识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用得好是利,用不好是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任何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就看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和艺术水平。要透彻理解赏识的概念,摸清赏识教育的本质,才能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直抵教育的真谛。

四、教育过程要创设良好的环境,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有“孟母三迁”,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而现代的周婷婷在赏识教育下的成功,也源于周宏给了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儿童作为知识的接受者,环境对其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成年人,因此,在我们的教育过程里,家庭环境中,不能只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违心的假“赏识”,而是应该给孩子一个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用他的能力来赢得你的称赞。在学校环境中,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班级风气、校园文化、信息传播、群体文化等都对学生心理状态和人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对这些因素有必要加以计划与组织、整合与优化,控制与设置。⑧儿童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不是刻板的生硬说教,而是教育者们结合日常生活,很自然地让孩子接受教育。所以我们要提高教育者的素质,要向周宏老师那样,不断的去反思、挖掘适合儿童的教育方式。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把教育内容渗透在游戏、谈天、生活之中,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让孩子自然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

1.结论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赏识,都渴望赏识;同时,赏识教育也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赏识教育是开发潜能,激发创造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只要配合得当,在我们未来的素质教育里将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愿广大家长,更希望我们全体教师,学会教育孩子,因为只有你们知道怎么做了,才能充分的发挥出赏识教育的优势。若赏识不够,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表现不屑一顾,就会伤害其自尊心,产生自卑;反之,若批评不够,会导致学生自满自傲,高估自己,表现为唯我独尊。所以,教师要把握好赏识的力度,须知“过犹不及”,要做到“不温不火”,要做到因材施教,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多在公共场合表扬鼓励,对性格外向的学生要及时捕捉其闪光点加以发扬,对后进生要帮助其树立信心,对优秀生则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善于把握教育契机,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另外,赏识教育不可走入误区,把赏识仅仅理解为表扬加鼓励,为赏识而赏识,结果也是得不偿失的。教育可不可以批评和惩罚孩子呢?当然可以!教育不仅可以批评,而且还可以惩戒。当然,带着对孩子的爱和希望,你会体会到教育的快乐。在这里希望所有的教育者们,都能找到一套属于自己的合理的教育方法,把我们祖国的未来培养成一个个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①《素质教育观念学习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②《试论赏识教育》崔学鸿载自中外初教》2001年6月发表

③《学习论》施良方著第47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④《教师心理学》中文版英,冯塔纳著,王新超译17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⑤《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改委编著200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⑥《现代家长应树立六种意识》载自《辽河湾》2007年8月15日第二版

⑦[美]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M].唐晓杰,崔允漷,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⑧《现代教育论丛》2003年第4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人格机制与策略研究”刘岸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