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保安完小黄雪英
【摘要】语文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要求,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仔细研究语文教材,从朗读、阅读、写作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实现语文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效指导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非常丰富,非常有利于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很强,语文教师要从多方面进行语文教学的研究工作,对学生的朗读、阅读、写作进行指导,促进小学生语文合能力的提高。下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阅读、写作的有效指导进行探讨。
一、注重朗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朗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在朗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1、加强开放性的自读。在很多学校都有早读时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时间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一般情况下,朗读分为齐读和自读,齐读通常会强调一致性,但是小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差异,在初读时对课文理解有所差异,采用齐读的效果不太理想。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倡导自由朗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体会课文的基调和感情,控制好自己的语速,通过朗读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朗读次数,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喜欢的字词句,通过多次朗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语句的多种表达形式。
2、引导学生精读。很多文章在表达形式上具有含蓄的一面,只有通过精读才能体会出文章中字词的妙用,以及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小学生的能力有限,所以在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中教师要加以引导,不仅是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知,更要重视学生通过精读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让学生用心品味语言的妙用,文章的结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为今后的写作奠基基础。例如在《桂林山水》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精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细
心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好的语言描写,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引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强化学生感悟能力
1、激发阅读兴趣。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课文内容都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文字通过有效的加工和修饰会产生美感。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通过阅读体会到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真正的进入到课文情境中去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学会利用语言文字进行景的描述和情的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阅读能力。语文教师要探求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内容进行扩展,丰富学生的知识,阅读更多的文学体裁,接触到先进的文化思想。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赋予情感,正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才能真正体会到语言与情感的融合。通过深度阅读,走进文章真实的意境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文章所要传达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并且通过阅读量的增加,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在阅读中进行思考,逐步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发掘写作的魅力,提高学生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写作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但是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讲要逐层递进,逐渐提高学生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1、从仿写到创作。对于低学段的学生可以指导仿写训练,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不同内容的仿写训练逐步掌握组织语言的方法和写作思路。但是在仿写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产生依赖性,在写作教学时要多为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去思考范文的
写作技巧,逐步脱离仿写,指导学生大胆的想象,进行创造。
2、从片段到全篇。在最开始的写作训练中,由于学生的词汇量有限,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可以先从片段练习。根据课文教材内容进行片段练习,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相关的主题,在单元总结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写作创造。例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重点就是写秋或者写景的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描写秋天景色的词语以及其他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方法,进行片段写作练习。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写作方法的掌握逐渐开始进行全篇内容的写作训练。
总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阅读可以强化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写作指导,使学生能够熟练的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通过多方面的指导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涛.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阅读、写作的有效指导[J].学周刊,2014(34).
[2]张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阅读、写作的有效指导[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