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8)01-0007-01
《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提出了"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要求,这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识字量,让学生能提前读写与阅读。可见,识字与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本中的知识,引导学生找出课本中潜在的规律,让学生通过课本,能够学会生字,并且得以熟练使用。所以,教师要深挖课本,将课本中能够用于训练的文字素材寻找出来,并且多渠道的收集一些有关资料,将课本中的生字向课外活动进行延伸和扩展,扩充学生的汉字识记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书写能力。
一、兴趣法
(一)竞赛激趣,调动积极性
通过一系列竞赛活动,激发学生识字、练字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养成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和相互竞争的意识。例如:对学生作业进行审批的时候,让学生将自己写的字与标准字进行比对,以及将每次作业进行比对,给出一定的成绩,在期末进行作业评比的时候,给予优秀学生一定的奖励;在写字课堂之上,让学生进行写字竞赛,选出写字优秀的学生,并且给予一朵红花的奖励,让学生感受到激励的作用,增强对写字的积极主动性;定期进行学生作业评比展览,创办学生园地,将优秀作品粘贴上去,以供学生互相参考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写字、识字的兴趣。
(二)多讲趣味故事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多渠道的收集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讲给同学们听。例如:"办"字对"为"字说:"你的两只眼睛怎长成这样了,为什么呢?";"庄"对"压"说:"一点也不要放错,错了就永远也翻不了身了。";"广"对"厂"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鸟"对"乌"说:"不长眼睛的,你眼前能不漆黑一团么?"。这种形式的对话具有生动和形象的意义,给学生们会产生很深的印象,提高学生们记忆生字的能力。
在教学中遇到形近字,经常让学生自编汉字对话来识记,而学生对这样的活动非常感兴趣,他们或自己编,或与同桌互编,或小组合作编,编出了许多内容丰富、浅显易懂的汉字对话。例如:"底"对"低"说:"我有'广'所以变海底。";"低"对"底"说:"我有'人'所以比高低";"载"对"裁"说:"你呀,就会给别人裁剪衣服。";"裁"对"载"说:"怎么,你不是只会用车给别人装载东西?"。像这样的汉字对话,不但点出了形近字之间的区别,而且点明了字义,既能增加识字的趣味性,又能加深学生对这些字的理解与掌握。
二、归类识字法
汉字可以分为很多种类,从其造字法去看,它分为会意、形声、象形、假借、指事以及转注等,这些形声的汉字均具备自己特殊的意义和规律。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汉字分门别类,予以归纳,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举一反三,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认字的效率,而且可以增大认字的范围。所以,造字规律对于生字的认识有着积极的意义。例如:进行同部首识记,如"桃,柳、杨、桂、松、柏",让学生通过观察,寻找出这类字的特殊意义,与此同时,加以扩展,让学生指出带有'木'字旁的汉字,并说明这些汉字与'木'字之间存在哪些关联,进而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但能够认识本篇文章的生字,而且对与本课有关的生字也做到了识记。又比如在进行"燥、躁、澡、操"等字的学习时,要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找出这些字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同学们发现部首不同,所以这些字的含义也各不相同,有"火'太干燥;人要一"急躁"容易跺脚;有"水"洗澡;用"手"(提手旁)做早操。
三、有效练习法
由于学生识字、写字的目的就是要学以致用,因此多样化的练习对于学生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对学生课堂上和家庭作业上的练习要做到多样化、兴趣化的设置,让学生对此产生极大的兴趣。在认识生字的过程中,要针对课程设计,将每一个生字的学习落实到位,强化课后复习,巩固练习,将生字听写、练习多样化,每节课程之后都有课后练习,让学生多做词语搭配和造词成句的练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对学生容易写错的生字要进行特别的讲解,可以采取讲故事、唱歌曲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生字的记忆,与此同时,要根据情况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学习、测试方法,这样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在对学生识字、练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量身打造学习方案。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工作才会感到轻松,学生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教育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马胜科.义务教育阶段识字写字教学的目标要求与教学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03:105-107.
[2]郭艳霞.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快乐识字方法[J].新西部(理论版),2012,Z3:229.
[3]温春霄,林建英.浅谈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点滴思考[J].生物技术世界,2012,08:54.
[4]黄国英谈识字写字教学的目标与策略[J].文学教育(中),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