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充满人文关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语文教学要充满人文关怀

昭玛

昭玛

(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藏文中学,青海久治624700)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86-01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培养人文主义的课堂氛围,探索人文主义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之充满人文关怀。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关怀;情感体验

身为语文教师,除了每天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和思想、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即既教书又育人,要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才能真正突出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指导思想,也是提高我们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一、培养人文主义的课堂氛围

教师具有民主、平等、公正的思想意识,是语文创新教学深入开展的关键。首先,教师要创造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个体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亲自实践。其次,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不仅自己提出一些拘泥于课本的问题,以刺激学生的思维,而且对学生的持疑问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认真对待,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分析和推断问题。最后,教师不应立即对学生的创新成果予以评判,而是注重“教学空白”艺术,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创造。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条件,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同时,要鼓励学生独立评价,即用自己的标准评价别人的想法,鼓励学生不迷信、不盲从,要敢于怀疑,要善于肯定和否定,不要囿于固有的评判模式,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批判中继承,在批判中吸收,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及批判的学习精神。

二、探索人文主义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发现人的价值。学生对自身的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必须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本教育与人文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文性包括人存在的意义、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等内涵。所有非理性的价值取向,诸如学习兴趣、爱好、感情、动机的培育,都是教育教学走向成功的不可忽略的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知识技能,更需要人文关怀;其次,要发挥人的潜能。每一个人都具有优秀的潜能,这是现代人本主义的一块基石,潜能必须通过教育的引导,才能实现向现实性的转化。教师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最后,要发展人的个性。个性的发展不是自发的,它必须成为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以便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加以培养。教师要学习教育理论,研究近年来国际国内的教学新形势、新动向,并紧密结合自己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的教学环节,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创造有个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究事物规律,促进个性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拓宽学生的精神空间。

首先,要重视教师情感因素的发挥。因为教师能否发挥情感因素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弘扬祖国灿烂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体会其中内涵,并在教学过程中融情于中,随作者或喜或悲或歌或吟,以至忘我境界。

其次,要发掘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利用教材的情感性教育学生。新的实验教材在编选过程中非常注重其人文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作者海伦•凯勒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存的渴望,对生活的赞美,对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给我们深刻的启迪。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其中的人格魅力,无疑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最后,要激发学生的情感。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产生各种的情感。如:道德情感,即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阶级的和民族的敌人的仇恨感,对社会的义务感、责任感,对朋友的友谊感等等;美感,即学生对事物的美丑所产生迷恋、欣赏、向往、害怕、逃避、厌恶等情绪。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的作用,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感情素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对于所教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并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

四、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通过课文中理论文章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说谦虚》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谦虚的传统美德;《谈骨气》教育学生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人生的境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虽然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但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并不因此而能自行实现,因而,教师除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外,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多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要实现这一教学境界,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自觉。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评价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联系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抒发感慨,发表议论,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煎的看法和态度。同时,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在自己的习作中,或含蓄或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价值判断,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点评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也能收到明辨是非、净化心灵、纯洁道德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所做出的正确判断,积极评价、科学引导,也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提升,生活品味和道德得以提高。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楚延.简明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M]中国人民岔安大学出版。

[3]用人文精神照亮心灵[j].北京教育,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