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龙平
(黔南州妇幼保健所儿保科558000)
【关键词】幼儿龋齿,病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6-0347-01
龋齿是学龄前儿童常见的一种慢性口腔疾病,,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婴、幼儿龋齿的发病率日见增高,严重的影响着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同时也会加重家庭的疾病负担,所以儿童口腔健康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我所对本辖区第二幼儿园535名3~6岁幼儿口腔龋齿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和讨论,积极开展幼儿口腔健康教育及早进行干预治疗。其报告如下:
1.对象
选取我区幼托所都匀市第二幼儿园3~6岁学期儿童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童265名,女童270名,共535名
2.方法
采用室内自然光线,照明,口腔直视的检查方法,辅以问诊,全部检查由我所儿保科医生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3.结果
3.1不同年龄患龋儿的分布(表1)
表12014年各年龄组患龋情况
男女龋龄发病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
4.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6岁患龋率为40.93%,其中男女儿童患龋率无显著差异(P>0.05);患龋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各年龄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尤以5~6岁更为明显,患龋率为43.55%。
4.1龋齿的病因分析
龋齿发生的主要过程是由变形链球菌、某些乳杆菌和放射菌属在口腔中遇到糖,使糖发酵产生酸,酸腐蚀牙齿形成龋齿。“细菌-口腔环境(食物和唾液)-宿主-时间”是目前大多学者普遍认同的龋齿形成的主要因素。
4.1.1致龋的细菌
是龋齿形成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致龋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产酸菌属,其中主要为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和乳杆菌,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产酸,导致牙齿无机质脱矿;另一种是革兰阳性球菌,可破坏有机质,经过长期作用可使牙齿形成龋洞。
4.1.2口腔环境
口腔是牙齿的外环境,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食物和唾液。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既与菌斑基质的形成有关,也是菌斑中细菌的主要能源。细菌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代谢产生酸,并合成细胞外多糖和细胞内多糖,所产的有机酸有利于产酸和耐酸菌的生长,也有利于牙体硬组织的脱矿,多糖能促进细菌在牙面的粘附和积聚,并在外源性糖缺乏时,提供能量来源。因此,碳水化合物是龋病发生的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唾液有以下几种作用:①机械清洗作用;②抑菌作用;③抗酸作用;④抗溶作用。量多而稀的唾液可以洗涤牙齿表面,减少细菌和食物残屑堆积。量少而稠的唾液易于滞留食物,助长菌斑形成和粘附在牙齿表面上,诱发龋齿。
4.1.3宿主
牙齿是龋病过程中的靶器官,牙齿的形态、矿化程度和组织结构与龋病发生有直接关系。如牙齿的窝沟处和矿化不良的牙较易患龋,而矿化程度较好、组织内含氟量适当的牙抗龋力较强;另方面,牙齿的结构与机体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发育中,不仅影响到牙齿的发育和结构,而且对涎液的流量、流速及其组成也有很大影响,因而也是龋病发生中的重要环节。乳牙和年轻恒牙的结构和钙化程度都还不够成熟,因此容易受致龋因素的影响,患龋率高。
4.1.4时间
龋病的发生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初期龋到临床形成龋洞一般需1.5~2年,因此即使致龋细菌、适宜的环境和易感宿主同时存在,龋病也不会立即发生,只有上述三个因素同时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产生龋坏。
5预防对策
5.1保持口腔卫生,坚持正确刷牙
应教育儿童从小养成口腔卫生习惯。最有实效的洁牙方法是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应特别注意晚上刷牙后,临睡前不能再进食。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教育和指导孩子掌握正确的竖向刷牙法“上牙由上往下刷,下牙由下往上刷,里里外外都刷到,咬合面上来回刷”,即顺着牙齿的生长方向上下刷洗牙缝中的食物残渣。此外,应注意牙刷的选择应选用与年龄相符合的儿童保健牙刷,不宜选用成人牙刷。
5.2注意饮食平衡,保证充足的营养
多食用粗糙而富有维生素的食物,多吃五谷杂粮,使饮食多样化,可以增强牙齿的咀嚼力,促使牙齿和牙槽骨、面颌的均衡发育。
5.3定期检查口腔,增强牙齿的抗龋性
应定期带孩子到医院作口腔保健检查。一般半年一次,发现龋齿应及早治疗。通过各种氟化法增加牙齿中的氟含量,增强其抗龋性。比较有效且易于推广的氟化法有:饮用水氟化法、含氟牙膏刷牙、氟溶液漱口等。
5.4积极开展防龋卫生宣教
在家长—托幼机构—学校—儿童中大力开展防龋健康教育,对保证防龋工作有效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组织防龋知识讲座,发放资料、画册等科普读物,广播、电视、网络教学,开展健康咨询、牙科义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总之,龋齿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这些复杂的因素,只靠某种单一的预防方法是不能完全预防新龋发生的。因此,应做好综合预防。同时,还应注意防治结合,既要防止新龋发生,又要对已发生的龋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确保儿童牙齿及身体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季成叶.1995年中国学生龋患流行病学研究系列报告.中国公共卫生,1995,15(2).
[2]卜丽娟,许靖.乳牙患龋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9):93-94.
[3]刘忠岐,侯铁舟,阮建平,等.陕西省6岁和12岁儿童患龋情况调查分析.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