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静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铁路第五小学110005
摘要: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愉快教学模式,是现代素质教育推广与发展的基础。作为一门美育性学科,美术教育中的愉快教学追求的是通过课程的讲解,围绕学生的成长规律及现实特点,创设更为和谐与轻松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美术知识,打心底产生美术素养的学习热情,提升美术教学效率。这样不仅学生的核心素养成长到了更高的高度,同时教师也能够体验到教学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愉快教学
上世纪80年代,针对弥散在整个教育界的“苦学”现象,“乐学”的观念被提出并发展为愉快教育的理念。进入新世纪以后,沈阳铁路第五小学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支持和关注中,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经过一系列的全校性学习和研讨,在度过长达两年的磨合期、丰富期、统一期之后,学校正式完成了“愉快教育”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定位。这一理念的展开,能够完整地体现出美术教育学科特色,为学生的品格及能力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愉快教学的内涵
愉快教育,这一宗旨具体化为可实现的办学目标——建有文化的校园、塑有思想的教师、育有特长的学生、办有特色的学校。这一目标可具体分为教师成长目标与学生成长目标。
1.时代思想。愉快教学最大的特点便是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独特概念。随着教改工作的有序进行,新时期愉快教学应顺应学生成长规律及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从而与教学实际需要相匹配,为愉快教育的落实提供建设的必要条件。
2.文化内涵。愉快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供更多娱乐的价值,而是要注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综合能力的完善,也就是说在此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行、意、情、知、理全面发展。为此,小学美术中愉快教学的实质便是,赋予学习者更具智慧的教育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充分挖掘美术教材中的教育价值,利用美术教育自身魅力为学生营造更符合成长建设的教学内容。生动灵活的教学内容才能够呈献给学生更为丰富、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涵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更是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产生的根本因素。
3.重学科价值。学校倡导求实的态度、求真的思想、求新的意思和求全的境界,并将“崇实”定为最核心的办学理念。唯有崇实,才会有丰盈的内心世界,才会有真实的学识才干,才会力避浮华将愉快教育落到实处。美术教学作为一门美育教育学科,美术授课的价值并不单单是为学生能够学会如何绘画而展开的,而是要在学习中让学生了解到美术学科的深层价值,掌握美术教育的育人精神。以教育心理学及特殊的教育手段突破传统教学思想中对于美术教育的价值格局局限,为学生的成长建设提供具有科学价值的实践意义。
二、美术愉快教学展开策略
1.教学环境的构建。教学的环境主要包括两大结构,分别是课堂环境及校园环境。课堂环境是学生赖以学习的根本,而校园环境则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成长空间的重要前提。环境的精心布置会对师生产生最根本的影响,就好比愉悦的环境使人放松、尴尬的气氛使人枯燥。
课堂环境又包括人文环境与物理环境。人文环境是指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及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的关系。物理环境则是指干净整洁的教室,且具有明亮的美术特色、符合学生审美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审美体验的教学情景布置。为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中积极营造和谐与民主的学习环境,为美术教育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校园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校风建设、绿化质量与建筑物布局等。学校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时,不妨通过艺术走廊、美术墙、园艺园林等方式,丰富校园环境的同时,愉悦学生的成长心情。
2.丰富教学内容体系。美术来自生活,源于文字与图像。作为一门自然类学科,美术包罗万象,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蕴含着丰富的美育知识。为此,美术教学应合理利用其综合化的教学知识,抓住美术与社会、自然、历史之间的关联,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感悟美术思想的时候可以做到融汇贯通。比如,在学习小学五年级《有趣的汉字》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文字国》展现我国古代象形文字资料,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文化传统,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3.多元教评方式。美术教评,应一改过去单向教评方式,丰富教评策略,充分体现教评的价值,将艺术的多样性、创新性及学生在作品中融入的感情作为评分项目。学生应在课堂中天马行空地发挥自己的才艺,发挥自己创造力的优势。教师要多加表扬学生在创造中所体现出来的闪光点与创新点。这样,不仅评价更加公正,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及潜能全方位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足够的自信,锻炼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小学美术在愉快教学模式下的衬托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及加强学习情感体验而言具有明显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能动精神及自主学习精神。在这一教育理念推进下,国内素质教育必然会更加系统。对应的是,愉快教学理念也会愈发成熟,从而在课堂当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曾娇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愉快教学”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06),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