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

黄凯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贵州贵阳550002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5月所收治的70例分泌性中耳炎病患,将其分为对照组病患35例(以鼓膜穿刺术进行治疗)和观察组病患35例(以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两组,观察分析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为26(74.28%),观察组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4(97.14%),观察组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严重并发症现象出现,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帮助病患减轻痛苦,改善症状使得身体能够得到快速恢复,从而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以及病患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普及运用。

关键词:鼓室注药;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效果;鼓膜穿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耳鼻喉科常见的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鼓膜穿刺清除中耳积液为分泌性中耳炎常规治疗手段,近年来有研究显示[1],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为了探讨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用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帮助病患有效的改善病症,提高生活质量,此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5月所收治的70例分泌性中耳炎病患,观察分析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如下报告。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5月门诊就诊的70例分泌性中耳炎病患,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其中对照组病患35例,女性为20例,男性为15例,年龄在34岁-60岁,平均年龄为(45.32±9.21);观察组病患35例,女性为17例,男性为18例,年龄在23岁-57岁,平均年龄为(39.57±8.31)。主要症状为听力下降伴耳闷、耳鸣。检查患耳鼓膜浑浊、内陷,鼓气耳镜见鼓膜活动度差,部分见鼓室积液征。声阻抗检查患耳呈传导性听力下降,纤维鼻咽镜排除鼻腔、鼻咽部肿物。经比较两组病患的一般资料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为对照组病患采取鼓膜穿刺术进行治疗,观察组病患采取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具体的治疗方式为:用75%的乙醇对病患的外耳道以及耳廓进行消毒处理,1%丁卡因行外耳道及鼓膜表面麻醉,在耳内镜下对病患进行鼓膜穿刺,缓慢注入2.5mg地塞米松,注入后保持患耳朝上30分钟,避免做吞咽动作,使药液尽可能保持在鼓室较长时间,此后每2天重复注药1次(每次2.5mg),4次为1疗程,总剂量10mg,每1疗程结束测试纯音测听及声导抗检查。地塞米松鼓室内治疗期间同时用血管收缩剂滴鼻。所有患者鼓膜穿刺注药前均经知情同意。嘱鼓膜针孔愈合前耳道勿进水。

1.3观察指标

根据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疾病疗效判定标准进行疗效判定,其中①痊愈:自觉听力恢复,鼓膜颜色正常,纯音测听及鼓室曲线恢复正常;②有效:自觉听力改善,鼓膜颜色接近正常,纯音测听及鼓室曲线有好转(鼓室图B型转C型或C型转A型,平均听阈提高10-15dB,但未恢复正常)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明细改善,听力无提高,鼓室曲线无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有效与显效之和除以总例数。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经治疗结果显示,对照组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为26(74.28%),观察组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4(97.14%),观察组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严重的并发症出现,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7.64(p<0.05),详情见于以下表1。

3、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与咽鼓管功能不良、感染、免疫反应等有关,临床常见长期不愈可导致鼓室硬化、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粘连性中耳炎,继发性中耳胆脂瘤,亦为儿童常见致聋因素,可影响儿童言语发育,近年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不断的呈现上升趋势发展,故此寻求较好的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方式,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生活质量就显得极为重要[3]。

经此次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5月所收治的70例分泌性中耳炎病患,将其分为对照组病患以单纯鼓膜穿刺术进行治疗和观察组病患以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两组,观察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研究分析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为,对照组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为26(74.28%),观察组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4(97.14%),观察组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严重的并发症出现,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7.64(p<0.05)。以此研究结果可进一步说明,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有着较为突出的效果,单纯鼓膜穿刺抽液容易复发,相当一部分患者需行反复穿刺。鼓膜穿刺联合鼓室注药能克服单纯鼓膜穿刺缺点,并有效地改善中耳负压,使药液更易分布于中耳腔而达到咽鼓管,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消肿、抗过敏、降低免疫功能等作用,可减轻中耳腔及咽鼓管的粘连及水肿,且地塞米松味苦,便于判断药液是否达到咽鼓管,较之鼓膜穿刺术治疗方式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能够明显的改善病患的基本症状,且对病患的身体损伤较小,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且效果良好的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方式,可显著提升分泌性中耳炎在临床的治疗效率和病患的生活质量[4]。

综上所述,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注药治疗组治疗周期缩短,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本方法操作简单,治愈率高,后遗症少,且病人痛苦少,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普及运用。

参考文献

[1]曲成晶,崔广帅,栾岚.鼓室内灌注地塞米松联合药物治疗突发性聋疗效分析[J].医药与保健.2015(2):79-80.

[2]张佩玲.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射药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和临床意义[J].医学信息.2014(21):504.

[3]刘焕梅,贾久丽.鼓室穿刺注入药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观察[J].青岛医药卫生.2010,42(6):431-432.

[4]罗春林.咽鼓管置管与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观察[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8(5):694-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