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兰(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72)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9-0289-02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急救观察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情况并对早期急救观察与护理进行总结。结果85例患者中死亡2例,83例病情稳定后转入心内科病房。结论及时的急救观察与综合性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延长患者的生命及改善生存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救观察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的患者50%发生在发病后1h内,所以在急诊室的处理是否适当对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1]。本文对我院急诊科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85例AMI患者的急救观察与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旨在提高AMI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率及心肌梗死复发率,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3年3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85例AMI患者中,男69例,女16例,年龄45-85岁,平均年龄67.36岁。梗死部位:前壁31例,前间壁5例,广泛前壁12例,下后壁8例,下壁23例高侧壁6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16例,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17例,心力衰竭11例,心源性休克4例。
1.2方法。(1)迅速做18导联心电图检查,持续心电监护(使用带除颤仪的监护仪)(2)快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吸氧,遵医嘱使用硝酸甘油、吗啡、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AMI诊断一旦确立,做好急救药品、器材的准备,密切观察心电图的变化,预防心脏并发症,防止室颤的发生。
1.3结果。85例患者中2例死亡,83例经过精心的急救观察与护理,病情稳定后安全转入心内科治疗;并发心律失常37例,药物复律32例,电除颤5例,其中2例突发心脏停博立即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均抢救成功,且无并发症。
2急救观察与护理
2.1急救准备急救护士应常规检查急救药品、物品与器材,使其保持完好备用状态;熟练掌握急救药品的用法、浓度、剂量及摆放位置;熟练掌握除颤仪的适应症、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随时保证急救药品器材处于完好备用状态,随用随补充。
2.2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AMI患者病情重,变化快,用药复杂,建立两组静脉通道便于各类药物的使用,且尽量在上肢大血管建立可靠的静脉通道[1]。全部采用静脉留置针,避免患者受反复穿刺的痛苦和担心、害怕。在静脉用药期间要根据病情、药物性质准确调节液体滴速,同时密切观察,保持输液畅通,保证药物按需输入。
2.3吸氧立即予以鼻导管或面罩持续给氧,氧流量4-6l/min,直到胸痛缓解后调为2-3l/min。若合并急性左心衰竭者予以加压吸氧或用50%酒精湿化吸氧。
2.4镇静止痛遵医嘱给予有效镇静止痛剂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
2.5持续心电监护对患者实施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其心电活动,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波形,及时描记异常心电图至关重要。急救护士要善于识别各类心律失常。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做好安置起搏器的准备。
2.6溶栓治疗AMI确诊后应尽早溶栓并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和禁忌症,密切观察患者的胸痛有无改善及其程度,有无出血倾向、过敏反应等;密切监测患者心电图、生命体征、氧饱和度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7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动态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尿量、血氧饱和度、皮肤颜色、温度、生命体征等情况,了解患者有无合并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症状。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尿量减少、不能平卧又咳泡沫痰要考虑心力衰竭的发生并及时告之医生进行抢救,同时做好记录。
2.8专人护理AMI患者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说话、搬动,尽量保持患者周围环境安静,不要高声喧哗。专人特护可保证持续的观察与急救,保证治疗的连续性及对患者病情的全面掌握。
2.9饮食护理急性期先禁食4h,视情况给予流质、半流质、低脂低盐低热量、足量蛋白质、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严禁饱食。
2.10排便护理让患者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多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必要时要用缓泻剂;同时训练患者床上排便,避免过度用力,排便时间不宜过久,在期间要加强监护,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发现异常要停止排便,快速做出相应的处理。
2.11心理护理急救护士应安慰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及家属配合抢救与治疗,和医务人员一道共同抵御疾病;同时护士要用非语言交流手段,以从容镇静、有条不紊的态度、精湛的技术给患者安全感,赢得患者信任。
3讨论
通过对85例AMI的急救观察与护理,我们体会到作为急救护士,不仅要善于观察和处理危急状况,还要有过硬的急救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及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应对随时而来的突发病变,作为急救护士。
参考文献
[1]谢苗荣,于俊民,连铭峰,等.351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1999,19(3):167.
[2]陈洪英.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0(1):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