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背后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1

“探究”背后的思考

周嫦

——谈初中科学教学中出现的“形式探究”、“低效探究”的现象

周嫦浙江省瑞安市林垟学校325200

摘要:新课程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然而,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有效性怎么样?事实上,我们的许多科学课都存在着低效探究、形式探究的现象,致使探究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走过场,搞形式,毫无意义。如何使探究更有效,本文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意在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科学探究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关键词:形式探究低效探究有效探究

目前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性、情境性,由此生发出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并要求渗透STS教育理念。科学探究的提出在教学方式上本身是一个大的飞跃,而《标准》不仅要求把科学探究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还要求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这更是一个大的飞跃。那么为什么要进行科学探究?什么是科学探究?如何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一、什么是科学探究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是这样定义“探究学习”的:“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的各种亲身经历。”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也下了定义: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从这几个要素中我们看到,科学探究重在探究的过程而非结果,重在收集证据而非繁杂的计算,重在对结果的评价而不迷信结果,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中发现问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形式进行,通过亲身体验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新课程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然而,我们的许多科学课都存在着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

1.内容不实际,探究走过场。有些时候,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不够,要求探究的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不符,学生缺乏探究能力,脸上一片迷茫,无从下手或随意摆弄,致使探究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走过场,毫无意义。

2.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良好的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但我们经常碰到或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才进实验室,或刚到导入环节,就开始偷偷摆弄材料,到了活动环节,学生只顾着抢玩材料,甚至打翻了水、打破了烧杯,不会倾听,不会观察,不会记录,不会交流,课堂上闹哄哄,老师扯着嗓子叫,或者拿着小棒敲桌子,学生充耳不闻。

3.分组不合作,只作壁上观。学生探究活动往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但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真正参与科学探究的学生只占少数,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全部探究任务而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的现象不在少数。这种分组不合作的现象屡见不鲜。

4.流于形式,探究浅层次。学生只是动了手,到底在探究什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却说不上来,不能与教学知识有效地整合。

三、如何实现有效的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探究的有效性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尽管探究式教学有不同的要求,但它也需要高水平的组织、计划和安排,这有赖于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够为科学探究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的课堂环境需要有意识地培育,教师应该为科学探究活动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促进者或向导,要精心确定出一系列“大的概念”——概念性的框架,学生们可以在其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这种概念性的框架是指导学生深入学习科学概念的基础。

总之,科学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去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通过方法的获得去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教师在探究式学习中开展“合作、自主、开放”的学习方式不能流于形式,而要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把握它们的根本。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探究性选修课与科学实验室.少年儿童出版社。

[3]《科学》初中课本八年级.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

[4]教育部编《科学学科标准》.2004年。

[5]《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