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面额纸币整洁度的难点及出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3

提升小面额纸币整洁度的难点及出路

殷红艳

殷红艳/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流通中现金总量也逐年增加,流通中现金的整洁度尤其是小面额人民币的整洁度问题日益突出,现以某省为例,对我国近年来流通中小面额纸币整洁度的难点和出路做如下探讨。

【关键词】小面额纸币;整洁度;难点;出路

我国是现钞货币使用量最大的国家,由于人口众多加之电子交易体系的局限,使人民币现钞尤其是小面额人民币现钞在商品交易支付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成为个人消费交易的首选媒介。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流通中现金总量也逐年增加,流通中现金的整洁度尤其是小面额人民币的整洁度问题日益突出,现以某省为例,对我国近年来流通中小面额纸币整洁度的难点和出路做如下探讨。

一、流通中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的现状

(一)小面额投放总量增加、整洁度总体状况逐年好转

结合2007—2012年某省小面额人民币投放总量和回笼总量统计情况(图1),可以直观地发现2007—2012年,随着省内发行基金投放总量的大幅增加,20元及以下小面额人民币投放量逐年上涨,小面额投放、回笼轧差后呈逐年上涨的净投放之态,尤其是2011、2012年,由于实施人民币流通净化工程,省内小面额投放、回笼轧差后净投放涨幅明显,流通中小面额人民币总量大幅增加,整洁度明显改善,某省人民币流通状况调查表显示,省内流通中小面额人民币宜流通比例从2009年的69.7%提高到2012年的82.5%。

图1:2007—2012年某省小面额人民币投放与回笼情况

(二)不同区域、行业整洁度差异较大

综合某省人民币流通状况调查表及某分行抽样调查数据,省内20元及以下面额纸币整洁度较低,且小面额纸币整洁度受地域、行业影响较大,整体情况是农村整洁度低于城市、一般农贸市场整洁度低于大型商场超市,按照小面额整洁度分布情况及其流转状况,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见表一)。

表一小面额纸币整洁度分布层次

(三)材质不同整洁度差异较大

目前我国流通中小面额人民币主要有2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五个券种,其中20元、10元、5元面额为纸币,1元、5角、1角面额分为纸币和硬币两种材质,由于硬币材质的特殊性,较之纸币,其耐磨性远远高于纸币。以某省为例,自1992年开展硬币推广使用试点以来,一元及以下面额货币采取硬币单一投放模式,市场中流通的辅币以硬币为主,经过20年的硬币投放,居民逐步形成了使用硬辅币的偏好。1992-2012年,某省总计投放各券别辅币硬币112.9亿枚,其中一元硬币36.8亿枚,五角硬币22.1亿枚,一角硬币54亿枚,回收残损币总计不足千万枚,其残损率大大低于同面额纸币。

二、影响流通中小面额纸币整洁度的主要因素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不作为是根本原因

首先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现金收付“两条线”管理难以实现。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追求经济利益,弱化流通管理,在大多数出纳窗口采取柜员制,对现金出纳实行单收单付,在窗口按标准对不宜流通人民币直接进行挑剔的可操作性较低,收支“两条线”难以实现,窗口柜员对外支付残损人民币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是供需脱节,金融机构调款“喜大厌小”。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非其客户有需求或者人民银行硬性搭配,调款基本以大面额为主,对履行调节人民币券别结构的社会责任缺乏动力,人为致使流通中小面额人民币紧缺,小面额纸币流转周期延长,整洁度下降。再次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面额残损人民币的挑残整点力量有待加强。随着发行基金投放量的连年增长,各银行金融机构回笼款项较多,而金融机构挑残整点能力不足,出纳人员偏少,不能适应现金投放需求,造成应该缴存的残损人民币不能及时整点、扎捆,只好继续对外支付,流通使用。最后,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窗口柜员培训不及时,柜员对兑换标准掌握不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不易流通小面额纸币及时退出流通领域。

(二)兑换意识不强,小面额体外循环是重要因素

目前分散在“小、远、散”集贸市场及公众手中的小面额残损人民币仍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城镇乡村,个体小商贩在现金交易中使用残损人民币现象比较普遍,人民币流通市场中小面额纸币“超期服役”现象严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虽然设置了小面额人民币兑换窗口,但很少有客户主动来兑换,持有者认为新钱旧钱无所为,能用就行,对于是否宜于流通并不关心,也不愿意到银行交存或进行兑换。残损小面额人民币由于没有进入银行渠道,就不能进行挑残,而个人习惯都会将整洁度较好的纸币留存而将整洁度较差的纸币用于交易,从而造成了整洁度越差周转率越高的反差现象,形成“体外循环”,由此产生了小面额残损人民币回收难的问题。

(三)公众爱护人民币意识薄弱,是残损人民币产生的重要根源

小面额人民币残损程度较高,自然残损是重要的方面,而人为损坏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广大群众爱护人民币意识的缺失,是人为损坏人民币行为的根源所在。一方面是保管意识薄弱,存放条件差,导致小面额残损率提高。农贸市场是当前国内小面额人民币使用率最高的场所之一,在商品交易过程中,销售者在收到钱后只会关心收到的货币是否足额,而不会考虑关于货币整洁度的问题,对小面额人民币爱护程度相对较低,加之柜台摊位的有限和找零的需要,货币的存放环境只会考虑安全与方便两方面的因素,而很少会为保持货币的整洁度而提高劳动成本,折损、油污现象严重,即使是十成新的原封新券,流经农贸市场,也很难有机会得到特别的关照,对于一些特殊网点,基本上流通一次,原封券便成了残损人民币。另一方面是恶意损毁现象时有发生。一部分人为了满足个人娱乐消遣的需要,将纸币折叠、涂抹,损坏人民币,甚至为了使人民币变相升值,采用剪切、挖补、拼凑等方式,破坏完整人民币的防伪措施,使整洁人民币在流通过程中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四)县级发行库撤销后县域及农村小面额残损率加重

县域撤销发行库后,一些金融机构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降低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调拨总量和频率,小面额人民币供应不足,县域流通小面额人民币质量更加无法保证。原封新券供应不足,残损人民币回收渠道不畅,导致县域及农村地区成了小面额残损人民币的重灾区,整洁度差问题亟待改善。

三、我国在提高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方面的一般做法

由于人民币所承担的巨大支付功能,在商品交易过程中极富流动性,为提高流通中人民币尤其是小面额人民币的整洁度,我国目前普遍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一)加强投放回笼力度及流通中人民币管理,提高市场中流通货币的整洁度。由人民银行对市场提供大量整洁度高的小面额原封新券,同时加大对残损人民币的回收销毁力度,缩短货币的流通周期,促使不宜流通人民币退出流通领域。如自2011年起,某分行在某省范围内开展的人民币流通净化工程,以“抓两头、管中间”为工作主线,不断加大对20元及以下人民币原封新券的投放量及残损人民币回收量,加强对商业银行对外支付人民币质量管理,通过稀释和降低不宜流通人民币在流通货币中所占的比率,提高市场流通货币的整洁度。

(二)依法为公众提供残损货币的兑换渠道。根据人民币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和二十四条的规定,“办理人民币存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无偿为公众兑换残缺、污损的人民币,挑剔残缺、污损的人民币,并将其交存当地中国人民银行”,“办理人民币存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合理需要的原则,办理人民币券别调剂业务”。

(三)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和引导社会公众提高爱护人民币的意识,自觉维护国家法定货币的良好形象。

国内目前采取的提升小面额纸币整洁度的方法中,第一种方案是从中央银行的角度为市场直接提供充足的货币供应,推进流通中货币的代谢循环;第二种方案是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对市场中流通人民币进行过滤,为残损货币退出市场流通提供法定渠道;第三种是从持有者的角度提高爱护国家法定货币的意识,创造良好的货币流通环境,这样的货币流通框架为提高市场流通的人民币整洁度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但对于提升小面额纸币整洁度,我们认为仍有待完善。

四、对于提高流通中小面额纸币整洁度的建议

(一)健全政策法规,量化挑剔标准

一方面是要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严格界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加大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违规行为的追究惩罚力度,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人民银行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量化不易流通人民币挑剔标准。2003年下发的《不宜流通人民币挑剔标准》在指导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及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人民币流通质量管理工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不断完善的方面。人民银行应根据业务实际,量化挑剔标准,提高挑剔标准的可操作性,从而有利于区分责任,减少因标准掌握不一而带来的残损人民币兑换中的推诿及纠纷现象发生。

(二)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服务的社会责任

一是人民银行监管人员要从服务型监管向监管型服务思想转变,要在现有制度法规下切实履行好管理人民币流通的职责,要加大对金融机构执行人民币管理法规情况的检查力度,督促金融机构在挑剔、兑换残损人民币和收缴假币工作中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制度,发现违反人民币管理法规的行为,应依法进行处理。二是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水平,拓宽残损人民币回笼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兑换方式,对残损人民币集中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采取专项措施,结合实际将原来在网点被动等顾客上门改为主动寻找客户兑换,重点解决体外循环部分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问题。如:建立由金融机构牵头组成的“流动服务车”,配备专门的人民币兑换仪器,负责残缺污损人民币鉴定兑换和假币鉴定服务;专门深入到大型商场、集贸市场、田间地头等地为群众发放“小面额纸币兑换联系卡”,提供以旧换新、以大换小等服务;还可采取同大型商场、超市、小商品批发市场、医院药店、车站等单位实行“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定期组织安排各就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工作人员携小面额原封新券主动上门提供收兑残损币服务,使群众手中的残损小面额人民币能及时退出流通领域。三是人民银行要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回收小面额残损币的任务考核,并加大考核权重,严格兑现奖罚,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收缴小面额残损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流入到银行的残损人民币不再流回市场。四是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入开展对县域及农村地区现金服务工作,有效提升县域小面额纸币整洁度。

(三)强化县域及农村地区现金管理,改善体外循环

强化县支行履职,加强对县域及以下农村地区现金流通管理,通过人民币银行与商业银行协调配合,完善县域及农村地区调缴款制度,加大对农村地区各券别原封新券定点投放、残损人民币集中回收、反假货币集中宣传等措施,严把农村地区人民币假币流通关口,遏制假币犯罪,不断普及人民币相关知识,提升农村居民识假反假能力,攻克人民币流通薄弱环节,逐步改善农村地区流通人民币体外循环现状,全面提升农村地区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

(四)继续开展小面额辅币硬币化

继续推广小面额辅币硬币化,加大硬币投放量,疏通硬币流通环境,发挥硬币耐磨损、低成本优势。一是建立硬币流通管理框架和模式,完善硬币投放、回笼机制,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硬币投放回笼管理。二是积极搭建硬币横向调剂平台,有效化解硬币市场流通瓶颈问题。通过搭建硬币调剂平台,提高硬币的周转速度,实现硬币在相关企业间的良性循环,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三是优化硬币使用环境,加快硬币自动化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硬币的使用效率。大力推广自动兑币、自动售票、投币电话等自助式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的硬币使用环境;加大执法力度,查处各类损害硬币和制假贩假行为,提高人们使用人民币的法律意识;借助新闻媒体宣传和倡导使用硬币的益处,在社会上逐步形成使用硬币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公众宣传引导,建立长效机制

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的提高,是一项长期工程,提高整洁度,着眼点不应仅停留在票面整洁度,还包括流通环境的顺畅、对各流通环节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居民钱币使用思想的净化。人民银行应通过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如编发并播放公益广告的方式,普及人民币知识,提高居民文明使用人民币意识,源头净化,铲除假币、残币体外循环的思想土壤,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用现习惯,形成自觉抵制使用残币、自觉兑换残币的良性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