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姬敏(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163453)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243-02
1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1.1护理工作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医学与护理是相伴而生、相伴而发展的。近年来,护理学已逐步发展形成完整的独立学科,但仍属于医学科学的范畴。在医院里,护理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一半左右,起着半边天的作用,直接有护理人员参加工作和管理的部门及单位近四分之三。无论是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及经济管理等工作都需要护理人员的紧密配合。此外,从病人就诊、住院、手术到恢复健康的全过程,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医师与护士密切合作,二者缺一不可。
1.2护理工作在医治疾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就是说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有护士精心周到的护理,才能完成医疗任务。护士24h轮流守护在病房,接触病人的机会最多,了解病情最清楚,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病人的治疗抢救赢得时间。多年来,护士有着观察病情的“哨兵”美称。医治疾病,需要有好的医疗及护理才能实现。
1.3护理工作在人类生命全过程的重要作用
护理工作与人的生、老、病、死休戚相关。它以关心人、爱护人、珍惜生命的精神为社会服务,帮助受伤者、患病者、残疾者,以慈爱、博大的胸怀,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扬着圣洁仁爱、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2护理工作特点
2.1整体观
护理工作是由众多护理人员共同参与,连续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首先,它具有技术操作多,劳动强度大,接触病人最密切,夜班多等特点。整个医院的管理水平,尤其是病房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常规化,主要依靠护理人员来完成和保证,因此,护理工作与全院其他部门的工作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护理工作又是强调病人身心的整体性、人与环境的整体性、人际关系的整体性、病人需求的整体性,从而引出护理服务上下、内外一致的整体性。
2.2协作观
协作观主要有二层意思:一是医护协作。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护理工作的对象、范围、内容在不断拓展和延伸。护理工作由从属于医疗工作的地位变成在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紧密配合的协作关系。二是护护协作。护理工作是一项连续不间断的群体作业,病人的治疗护理需要护士一班接一班,一班交一班地持续下去,才能共同完成护理工作任务。
2.3质量观
护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病人生命的安危。这就决定了护理工作必须对技术要求精,服务质量要求高,生活服务要求周到,才能更好地满足病人需求。此外,医师下达的各种医嘱、病人的治疗,都是通过护士的技术操作具体落实到病人身上。如果护理工作质量观念差,不仅影响病人的医治及康复,甚至还可能发生差错或事故。
3护理部工作特点
3.1政策性严
护理部是全院护理工作的指挥中心,担负着制定、完善、监控护理规划与护理规章制度,以及担负着质量标准、教育管理等重要的工作责任,对护士奖惩处理、人事调配、晋级晋职等方面要提出意见或建议。承担着教育管理、反应情况、传递信息、处理事务、答复问题等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因此,护理部成员要有很强的政策和法规观念,在办事情、处理问题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或军队的政策、纪律、法律、法规及医院的各项规定。凡不清楚或不明确的问题,必须请示报告,切忌轻意表态或草率处理。
3.2专业性广
随着科学的进步、医学的发展,现代护理学已成为临床医学中独立的专门学科。护理部承担着医院护理学科技术建设与管理的双重责任,不仅本身专业性很强,而且管理的对象也具有不同的专业,这就要求护理部成员不仅要学习管理知识,还要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和提高。应向博学多才方向努力,扩大知识面。
3.3服务性强
护理部的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下服务。为临床一线服务是护理部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护理部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护理部必须牢固树立为基层服务,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的思想,要面向基层,服务临床,积极为护士排忧解难。二是对上服务。各级组织及卫生部门、医院领导的指示或意图,必须通过护理部向下传达贯彻。在贯彻执行中,要动脑筋、想办法,经常向领导汇报及反馈有关信息,发挥好参谋及助手的作用。
3.4事务性多
有人形容护理部的工作是处于“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疲于应付局面。的确,护理部除正常工作外,还承担着大量来自医院内外的繁杂事务的处理,以及来自上级部门或领导下达的任务、指示,如来信来访、接待参观、告状纠纷等的处理。因此,护理部首先必须紧紧抓住中心工作,统筹兼顾,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其次,要提高处理事务的能力与效率,可采取简化、分权、对口、冷却等处理方法,尽量从事务堆里解脱出来,集中主要精力抓好临床护理工作。否则,必然分散精力、分散时间,浅尝辄止,事倍功半。
参考文献
[1]黄彩娥;护理部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A];全国医院感染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王志力;我院护理部是如何开展健康教育的[A];中华护理学会健康教育研讨会暨讲习班论文集[C];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