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的识字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浅谈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的识字教学

梁耀红

梁耀红(贵港市港北区西江中心小学广西贵港537100)

有一天周末,回到老家,辅导了小学一年级的小侄子写数学作业,不做不知,一做大跌眼镜,一年级下册就要念完的侄子竟然连数学题目中出现的汉字如“图、前、左、右……”这些再简单不过的文字而对于不属于智障的孩子来说是那样的陌生。震惊之余,觉得很有必要再把“识字教学”拿到桌面上谈谈,以求共勉。

每一位教过低年级语文的教师都深有感触,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老师有许多困惑,其中识字教学中识字量太大最为困惑!根据语文课标的要求,小学生必须学会2500左右个常用汉字,在低年级就要掌握2000个左右。以一年级上册为例,“学会”和“会认”的字共有500个,也就是说学生平均每天要学习13个以上的汉字,这样的教学任务能完成吗?如果大部分时间拿来搞识学教学,别的内容如何来优化?识字量是唯一目标吗?如不是,还要兼顾什么?实验中两极分化现象似乎比较严重,怎么办?更严重的是:农村孩子大都没有接受良好的幼儿园教育,农村教学资源远远比不上城里的丰富。这一事实对已经习惯了“常规地进行识字教学”的农村一线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他们甚至有些手足无措。面对诸多的匮乏,在农村学校如何培养低年级的识字能力?如何巩固提高识字效果?是目前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认为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识字热情与识字兴趣放在首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要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对识字产生了兴趣,他们会自觉地克服很多困难,想方设法抓住一切机会识字,并且学以致用,自得其乐。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以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显得更为重要。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创新者,他们喜欢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后往往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会用更高的情趣,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教师要想方设法保护他们这种热情,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识字,不要强求统一。初上一年级时,由于积累的经验少,如果光照搬教育教学理论、别人的经验,对自己的学生未必能适用。上起课来自然比较吃力。至于“摘苹果”、“抢红旗”、“爬坡”、“开火车”等游戏常用不鲜,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经过自己摸爬滚打,我终于总结出了适合本乡土的孩子的识字方法:在识字过程中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和生活,识字和认识客观事物结合起来。“你知道‘刺’字怎么读、怎么记吗?”“刺字有像刀一样锋利的针(|)从中间穿过。”孩子稚气地回答。“糕字怎么记呢?”也许对于城里的孩子再也简单不过的字了,但对于农村来说这是难识记的字。孩子们从小没逛过街,没光临过蛋糕店,更没吃过蛋糕。但吃过米糕,一位学生说见过妈妈做过米糕。“那是用(米)来做,用水来蒸(、、、、),分成三层(王),上面再用盖子盖住。”孩子的话音刚落,我早已心花怒放,为学生具备那种奇特的想象力而兴奋。是呀,识字方法只有适合与否,没有对错之分。学生的识字基础,识字方法的运用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教师千篇的教法只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识字和教师多彩的教学。所以我在教学中构建开放自主的识字环境,联系课内外,沟通校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自能识字的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我们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生活中识字,在校园环境中识字(学校标语、格言、学生姓名);在家里识字(电视、肥料、饲料、食品包装袋);在社会环境中识字(店名、路牌等)。教师多彩的教学目的只有一个:让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课,教学是最佳的途径。我在教二年级上册,其中有一课生字的“侧”、“卷”、“欣赏”、“镜”、“映”、“幻”、“演”、“蕉”、“扔”、“跨”时,先让学生自主识字,剩下的“扔”、“跨”、“演”、“卷”、“欣赏”是难识记的字。我采用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做动作演示猜字的方法,并把演示的经过完整地表达出来。学生在乐融融的课堂上完成了识字任务。其次,增强学生对识字的记忆力除了动口,还必须动手。让学生课前自己制作卡片,在卡片上绘上自己喜欢的图案,上课时展示谁做得最好。给学生心灵放飞的自由,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学习潜力就会充分发挥!学完查字典后,还让学生查字典把拼音组词写在卡片的背面。这样几个来回地动手操作,学生的感官效果也明显增加了。

但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的识字能力不一样。我们可以采用“互教互学识字法”

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意识的人才,语文学习离不开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的学习机会,以使学生会与人合作、学习在竞争中发展。因此,在识字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差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因此,小组同学合作,互教互学,互相带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学得快的学生用学得慢的学生自做的卡片教他本人识字,巩固一个生字让小老师画一个果果在生字上,较慢的学生在学会之后又一对一地再去教更慢的学生,依次类推,全面开花。教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较差的学生也没了我们老师教时的那种羞涩。打破了以前教师单纯教,学生被动学的单调方式以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更立竿见影。当你听到小老师们这样教他“学生”识记字型“热烈的掌声——就是用力拍掌,冒出了四点汗;秃——田里的禾苗只有几根了”,做教师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用我们大人的思维方式这根链条去束缚学生活跃的思维呢?只要学生能够尽快的记住汉字,方法不求统一。学生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就不会觉得厌倦,而会觉得是一种乐趣,一种心理需求的满足。

其次,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因文施教,因字施教。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课堂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提倡学生自习、自悟、自得。在教学《语文园地三》“我的发现”时,那是一组反义词,“进——退正——反安全——危险买——卖快——慢复杂——简单”。一开始学生自读后并没有发现规律,我询问学生应该怎么完成学习任务?有学生提议还是用“演一演”的方法,一部分学生做好演的准备,一部分学生做好猜的准备。一位学生演正反,一位演快慢……而“危险”的“险”是疑难,我刚写双耳旁,再写个人,就有学生站在双耳旁的右上角危险,等我写完最后一次一笔横挡住就安全了。学生在欢乐轻松的气氛中学会了反义词和识字。这种方法比教师不断分析字形更让学生欢迎。

也许老师们会问:“如果大部分时间拿来搞识字,别的内容如何来优化?如何去统一?为了保证时间的充裕,对于要求会认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语句等语言环境,了解意思,不要求作过细的字形分析,也不要求书写。那么什么叫结合具体的语言与环境来理解意思呢?《纸船和风筝》一课,当教者教到“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了,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这一句时,学生对“飘荡”和“漂流”等词的理解是个难点,教师灵机一动,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把两个词语贴在两幅插图的正确位置上。可有的学生把“飘荡”放在小溪旁,把“飘流”贴在山顶的风筝上。教师耐心地询问:“为什么这样贴?理由是什么?学生再细看,认真分析后明白了:只有风才能飘,只有水才能漂。这样一来,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掌握了字形、字义。

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中,学期总体课时量少了,课文数量却多了,课文也长了,生字量更是激增,使教师不断地“顾此失彼”花在识字教学方面的时间多了,其他语文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花在识字教学方面的时间少了,又怕无法完成教学目标。我们怎么才能处理好这种关系呢?

因此,我们应该进行细水长流的识字教学。

第一个具体的字的教学过程都是长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据多年对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探索、实践和分析表明,遗忘率比较高,中下层生更为严重,学生往往学了后面的生字,忘了前面学过的生字,复习前面的生字,又忘了后面的生字。多年来我采用了循环记忆识字教学,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学生在与它的不断接触的过程中逐步全方位“认识”它,因此我们更增强学生对这个字的敏感度,如在黑板上每周出现“我会读”、“我会比”“用生字编成小故事”等栏目,让学生能天天见到这些字。实验效果证明,学生的识字巩固率大大提高,差生的识字效果特别明显。少写多复现,再认得巩固,循环牢记忆,巧练促乐学。

其次,循环记忆识字教学法,摒弃了片面追求写字数量的机械重复。现时有的低年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生字无论多与少,一律要求学生一个生字抄写几行。事实证明:学生连续写同样的字,写多了,就会产生的课业的负担。因此,对学生的写字训练不能只讲数量,不求质量。汉字是复杂纷繁的,而识记是有规律可循的。把写字与“循环记忆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而且提高了识字效益。

事实证明,当年那届一、二年级和我有过的师生情的学生,上到六年级时,再次与我邂逅,我惊喜地发现,每一位学生,哪怕是一位“差生”都能把一篇文章完整地读出来,这在往届是没有过的,这难道不是当年的我插下的“识字方法”的种子已经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开花结果了吗?当然,我们在新课程教学当中,的的确确存在不少的困惑,但只要教师在实践中深入研究,总结经验,不断学习,使自己的理念不断深化,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我相信,在课改实验这条道路上,即使没有阳关大道,也会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