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丽(湖北省谷城县人民医院儿科441700)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7-0098-02
【摘要】目的观察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给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针剂。结果喜炎平注射液在治疗手足口病时,其退热及退疹时间,退热退疹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喜炎平注射液在治疗手足口病时效果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手足口病喜炎平注射液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种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患儿和隐形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及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现将我院使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120例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20例,性别不限,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7岁,病程1-2天,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最高40.1℃,最低37.5℃,流涎及手足或臀部皮疹,全部病例均符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和第七版《实用儿科学》手足口病诊疗标准。[1-2]
1.2治疗方法本组120例病例入院后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给予喜炎平注射液0.2-0.4ml/kg/日,但最大剂量不超过10ml/日(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加入5%的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mg/kg加入5%的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每日一次,两组均给予维生素C、维生素B等对症支持疗法,并发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期间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变情况。
1.3疗效标准两组均以用药5天后进行症状体征判定。显效:体温正常,症状消失,皮疹消失;有效:体温正常,症状好转,皮疹明显减少;无效:体温反复升降,体征无明显改善及新出现皮疹。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t检验;计数资料直接计数,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60例,平均退热时间为(3.77±0.65)d,皮疹消失时间(3.99±0.78)d,对照组60例,平均退热时间为(5.34±0.86)d,皮疹消退时(5.56±1.15)d;两组相比,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及皮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P<0.05)。两组病例的疗效对比见表1结果显示。
表1两组治疗患儿的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71型(EV71)多见。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3-4]致死原因主要为重症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水肿。该病无特殊治疗方法。喜炎平注射液是从穿心莲全叶中提取出的穿心莲乙素,经过独特的磺化专利工艺制成的水溶性注射剂。具有抗病毒、快速退热、提高免疫力等广泛药理作用。本组资料显示,喜炎平注射液在治疗手足口病时可明显缩短病程,其退热和退疹时间,退热退疹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安全性高,未发现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可协助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值得在儿童手足口病治疗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s].卫生部办公厅——卫发明电[2010]38号,2010-04-20.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2-810.
[3]张璐,王玉光,方瑞乐,等.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迟缓性麻痹患儿的脊髓磁共振特点及临床随访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5):344-348.
[4]王纪文,薛宇,孙若鹏.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神经系统表现及其心肺衰竭的发生制[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8):584-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