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霞丁希伟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流坡坞镇中学251800
自主学习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品质(把外部学习技能内化成自己的能力的过程),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的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综合发展)。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使其将来能胜任祖国建设与发展的重任。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激发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证明,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他的意识、注意都倾向并集中到学习上去,以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同时,识记的能力、思维的效果也都好。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事件往往离学生的生活年代较远,常常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所以只有把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学生本身结合起来,才可能激发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1.运用语言与情感等创设氛围。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教学语言的随意性与教学语言的技巧性的作用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重视语言的魅力,重视语言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历史教学中,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以及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等,把历史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师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上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2.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教学中可以更广泛地采用电教媒体,寻找和建立情知融合点,创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比如在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课时,由于时代距离现在较遥远,学生很难体会到当时红军的长征精神。那么可以通过播放《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等电影片段,既能让学生体味到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历史情景,给学生重返历史的机会。历史学科有着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即具有时间、空间、人物和特定场景,教学完全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在课堂上由学生用语言、形体、情感和道具等方式,表现特定的历史场景,重现历史。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当时的情景,在导入新课时这样设计:指挥学生高唱《国歌》之后提问:大家知道这首歌的创作时间和背景吗?这首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事件吗?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对这种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社会各阶层、各政治派别又有何表现呢?由此导入新课,将学生带到了那战火纷飞的时代。
二、创造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要事事都由教师越俎代庖而求其通达,首要的一点应该是把学生的“已有发展区”交给学生自己来解决,教师只在学生完成“最近发展区”的过程中起指导作用。以《鸦片战争》一节为例:教师为学生确定好学习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设置学习目标);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包括预习(写出预习提纲,列出重点知识、难点问题,分析各个小标题间的内在关系、章节间的关系、口述预习情况)学生讨论(集体自主学习)、练习(以课后练习为主)、检查正误;教师加强方法的指导和理论的传授,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思考的氛围,以突破难点、深化内容;(可设计如下问题进行方法和理论的指导:1.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2.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何称之为民族英雄?(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理论)3.当时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群众为何会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斗争和以后的抗英斗争?(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的原理)4.是否可以认为没有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辨证关系)5.是否认同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是必然的观点?(现象与本质的辨证关系)6.“落后应该挨打”、“落后必然挨打”的观点中,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理解历史定论)师生共同小结,建立结构体系,整体掌握内容的主旨。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兴趣浓厚、精力旺盛,教师教得省力且有针对性。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宋代理学大师张载指出:“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学生自己提问、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学生对高层次的综合能力自身培养提高的过程,是善于学习的表现。有些学生认为历史书从头到尾都能读懂、读通,一问三不知,大脑中一片茫然,更不用说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例如:对“近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过程”这一知识的复习,学生能够归纳美国外交从“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冷战政策”的发展变化过程,却较难能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有广度、深度的问题,更不会有对知识创造性的应用。学生学习的境界限于浅层次的知识表面,既不能应对考试,也不能增长历史的智慧。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不是“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是作为了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那么,教师该如何启发学生的质疑,促进学生做到“学思结合”和乐于学习呢?其关键是教师要钻研教材,围绕主线精心设计有广度、深度、又适合学生实际水准的问题,并且一定要向学生示范切入问题的角度。对“近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过程”,教师可向学生展示问题切入的角度是:1.怎样概括近现代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2.近现代美国的对外政策具有怎样的变化过程?3.美国对外侵略扩张过程中针对特殊地区或特殊时期是否有特殊政策?4.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中,你受到怎样的历史启迪?这不仅使平面的历史知识立体化,让“历史”灵动起来,更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