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之我见

韩小刚

韩小刚(河南省宝丰县教体局,河南宝丰467400)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268-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也就是说,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感情的熏陶、情操的陶冶。

一、认真领会课文内容,切实把握好感情基调

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自身的特点。它的涉及面之广,内容之多,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之相比的。语文课本的编写者经过精心策划、筛选、编排,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于课本之中,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教师在教学前,应当先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确定用什么样的感情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要准确地再现课文的情感基调,唤起学生的情感。如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就应当扣住父子亲情,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发现父爱,体会这一人间至情,从而引起共鸣;上《羚羊木雕》一课,则应当从感受作者的感情倾向入手,体会“我”和万芳之间的友谊的真挚深厚和童心的纯洁美好,作为父母和长辈,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要知道,孩子的心灵比任何贵重的东西更加贵重。就是一些说明文,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如《苏州园林》,写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洋溢着叶圣陶先生对苏州园林的怀念和赞美之情。这些带着明显感情色彩的文章,在课本中为数不少,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品味。

二、把自己融入到课文之中,与课文所要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

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摒弃“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把语文教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和作者作品交流的过程,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使语文课堂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要做到这点,教师就要依据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带着感情,融入课文中,了解作者,理解课文,引导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怒同悲同乐,让学生真正能够身临其境,和课文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如《斑羚飞渡》一课,写了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当你看到斑羚被守猎队所追杀,“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时,你能不为人类(守猎队)的不光彩行为感到惭愧吗?你能不为斑羚的命运担忧吗?当你看到老斑羚用自己的死亡做“桥墩”,为年轻斑羚架起生命的桥梁的时候,你能不为斑羚在危难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受到强烈震撼吗?好的课文和动人的场景,作为语文教师,不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不能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没别的原因,只能说明教师自身没情趣、没品位、没水平;如果是这样,教师就应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培养自身的感悟能力,在赏析课文中产生激情,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用心去体会,从而实现情感教学目标。

三、搞好阅读教学、高品位吸收优美语言,表达真情实感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语文教师从事的是汉民族语言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无疑会影响学生,因此,语文教师的语言无论是课前的导入、课堂上的讲析,还是课文的朗读,都要饱含情感,不仅要干净利落无杂质,还应当简洁优美有磁性。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语文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拿起语文书就磕睡,听到写作文就头痛。我想,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而要从自身找原因,看自己是否具备了一个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自己的语言是否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语文不可能,但我们至少可以让他们不觉得语文面目可憎,令人讨厌,至少可以让相当一部分学生愿学、乐学语文。要做到这点,我们不妨用几节课作示范,由教师充分地、滔滔不绝地讲,投入地、声情并茂地讲,将教师的水平发挥到极至,让学生佩服,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十分独特,不同凡响,从而永久性地记住你。要使学生感受到,有这样的语文教师上课,他们的语文学习有希望、有奔头。

四、充分利用肢体语言,结合表情动作,加深文章理解

表情动作又叫态势语。课堂上,教师的举手投足、面部表情、衣着打扮乃至于每一种眼神,都可以表现、传达丰富的情感,这种表情达意的作用是口语所不能取代的。当教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说声“上课”时,学生会觉得这个教师十分亲切,这无疑会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当学生回答问题犹豫不决时,教师用鼓励、关切的目光注视着学生,学生会觉得这个老师很慈祥,对自己特别关心;当学生上课调皮、做小动作时,教师不是大声斥责,而是轻轻摇一摇头,学生会想到:老师已经很给自己面子了,我不能再这样做;当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时,教师以热烈的掌声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会受到极大的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课文的内容需要借助教师的态势语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如《最后一课》写韩麦尔先生“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个动作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在此,作者完成了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塑造,使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分析这部分时,如果能够辅以传神的动作,将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思考、理解。

总之,我们应当明确: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认知目标,也要重视情感目标。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语文教师不能只是不苟言笑、不动声色地读书念教案,进行知识的填充、“发售”,而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当课文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能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愁悱恻时,教师能以沉郁凄凉的心情去感染学生,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张扬自己的教学个性,将教材的情感沉淀为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对生命的美好情感。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当教师的感情与课文交融的时候,学生还会无动于衷吗?